20多岁的小王因脚扭伤卧床,在床上玩了三天游戏,没想到却引发肺栓塞差点丧命!专家提醒,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它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的人群中,20多岁的患者也不少见。

10月13日是第七个世界血栓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刘春丽教授提醒说,深静脉血栓(DVT)发病隐匿,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发生肺栓塞。一旦发生,往往非常凶险,严重者可在1~2个小时内死亡!

逾六成静脉血栓无症状极易漏诊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继心脏病和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最常见心血管疾病。

有数据显示,每年全球范围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接近1000万例。美国和欧洲每年因静脉血栓栓塞症致死的人数超过了艾滋病、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车祸的总和。

刘春丽介绍,静脉血栓栓塞症之所以被称为“隐形杀手”,是因为其可怕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约61%的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是无症状的,容易被漏诊;80%的肺栓塞患者起病时亦无临床症状,2/3的肺栓塞患者死亡在2小时内发生。

不是老年人专利 年轻人也中招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它并非老年人的专利,20多岁的年轻患者也不少见。刘春丽介绍,有一位23岁的年轻人因脚踝扭伤卧床了三天,由于三天卧床不动,下肢形成静脉血栓,血栓跑到肺部,导致肺栓塞,呼吸困难,不得不到医院急救。

记者了解到,血液高凝、血液淤滞、血管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长时间因住院、手术(骨科手术尤多见)及长途旅途限制运动的人群,肥胖、妊娠、75岁以上高龄人群,肿瘤、急性感染、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呼吸衰竭、心脏衰竭等人群更容易得血栓。

此外,有易栓症家族史的人也需多加注意,尽早筛查,及早预防。刘春丽曾接诊过一位30岁因感冒引发肺栓塞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其哥哥一年前曾患静脉血栓,但此事患者并未及时告知医生,错过了早期的诊断,最后上了ECMO也没有挽救回来。

筛查方法多样遵医嘱选用

刘春丽介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以导致皮肤发红、肢体局部疼痛、不对称性肢体肿胀,病程长的患者可逐渐进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PTS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下肢溃疡等。血栓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回流到右心室,随后从右心室泵入肺动脉血管形成肺栓塞(PE)。PE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严重的PE患者可以在数分钟内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如何筛查血栓?

刘春丽介绍,根据VTE部位不同,选择不同方式的检查筛查血栓。肢体部位DVT可通过静脉彩超、肢体静脉造影方法来判断是否有血栓形成;PE主要通过肺动脉造影(CTPA)、肺通气灌注扫描、肺动脉造影等方式筛查。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IRTI)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成像检测技术,可无创伤、非接触、无辐射、快速、高敏感地筛查下肢DVT,是十分常用及重要的筛查及治疗评价手段。

尽早就医和坚持抗凝是关键

刘春丽介绍,尽管静脉血栓凶险,但治疗方法还是很多的。急性期可以采用溶栓治疗、微创抽栓治疗,选择性植入滤网也可以有效预防致死性肺栓塞;慢性期可以采用介入治疗、压力治疗、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等。

如果要避免严重后果发生,有两个关键点必须注意:首先是要尽早就医,一旦发现腿部红肿、发热等现象,就要立即到医院。其次是应该坚持抗凝治疗,抗凝是对抗静脉血栓的核心,贯穿治疗全程。

目前国内外临床指南都指出,抗凝是预防和治疗有潜在致命风险的血栓性疾病的基石。刘春丽强调:“血栓患者的治疗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从医嘱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一段时期,至少3个月,或者根据病情需要更长时间。否则将面临血栓复发风险,严重者可能突发肺栓塞危及生命,不可大意!”

预防血栓形成最重要的是动起来

虽然血栓悄无声息、来势汹汹,但预防到位亦不足为惧。刘春丽强调,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动起来。

数据显示:每久坐一个小时,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增加10%,坐90多分钟,会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而适当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

刘春丽指出,参与体育运动可有效地降低血栓风险。如果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比如乘飞机进行长途旅行,甚至是在办公桌前久坐等,建议每隔一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活动,伸展伸展腿部,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