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一张江西某银行推出“彩礼贷”的宣传海报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海报内容称这款“彩礼贷”最高可贷30万元,年利率最低4.9%,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用途仅适用于新婚旅行、买车卖首饰和家电,贷款的申请条件还在年满22周岁和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基础上,特别要求“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

但”彩礼“这一词汇也让这款贷款产品迅速出圈,当然也收获了一片骂声。

网友怒斥,“这是脸都不要了”、“银行是缺钱还是缺德”、“江西彩礼高实锤”。

也许是快被网友唾骂的口水淹没了,该银行赶紧出来澄清说这张海报只是宣传噱头,这个贷款产品现在还没上线,以后也不打算上线。

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跳转的页面也不是“彩礼贷”申请,而是这家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快活贷”,这款产品同样是最高可贷30万元,年化利率最低至6.3%,申请条件也更为宽松。

不过新华网发文表示,彩礼本身是屡遭诟病的民风旧俗,彩礼贷这东西连宣都不要宣。

也就是说“彩礼贷”这种火出圈的奇葩操作,其实只是银行无数花样繁多的贷款产品重的冰山一角,面对不同人群和消费场景。比如以公积金交款记录为作为主要资信要素的“公积金贷”、针对家庭大笔支出的“家装贷”、面向教师,医护人员和工薪阶层的“天使贷”、“白领贷”,甚至还有针对记者的“记者e贷”.......

噱头贷款产品,大部分是为获客,白领、医护、教师、公务员等这些有真实消费需求且偿还能力强的优质客群,的确是银行们都在争抢的肥肉。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底开始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强调“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呼吁消费者理性管理贷款和自身财务状况,不要冲动消费。看来这些花招能起作用的空间,正在逐步缩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