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进入腊月,所有人心里只有一个期盼:等着过春节。
不得不说,春节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代表的意义可太多了。
离家在外的游子,渴望着过年团圆;翘首以盼的小孩子,想着过年丰厚的红包和期盼已久的新衣服;准备了一桌好菜的老人,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得不说,现代人的过年仪式感简直不要太强。
可有人却觉得:如今的年味没有之前那么浓厚了。
因为古人过年的阵仗,那才叫真顶流。
关于春节,想必各位从小到大都听过一个关于“年”的故事。
为了赶走肆虐的年兽,人们制作了烟花爆竹,最终吓退了它。
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也充满了古人对过年的希冀与美好期盼。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消灾厄、驱邪祟,迎来新气象。
春节习俗的来源,传说要追溯到尧舜时期。
传说原始部族时期,尧舜即位,带领人们拜祭天地,这一天就成为了一年中的第一天。
发展到夏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对于年历还没有如此全面的认知,只是根据月亮出现的日期粗浅地定为夏历。
再到汉朝,《太初历》诞生,春节也就有了固定的日子,各项春节民俗也发扬光大。
不光是为了祈求来年农业的风调雨顺,还有各种守岁放烟花爆竹的庆祝活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在《元日》中描述的新年景象,正是古人庆祝新年的热闹场景。
春节一路演变至今,历经了数千年,从庆祝丰收到祈福祈愿,随着历朝历代春节的发展,古人的仪式感也越来越强。
更让人惊叹的是,古代的年味,简直不要太浓。
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过年习俗,可唯一不变的是大家对新年的期待与希望,更别提古人为了过年,到底能整多少花活。
从夏商周开始,为了庆祝新年,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祀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都有好光景。
这种庆祝形式虽然原始,但胜在既热闹又有人气。
到了汉朝,《汉书·广川王去疾传》中记载:“殿门画成庆,短衣大祷长剑。”就是说人们会贴门神,换桃符,驱邪祈福。
这种习惯到了现代还仍有保留和传承,贴门神在北方过新年时更是流行。
而魏晋时期,过年人们流行吃由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组成的五辛盘,喝屠苏酒,以庆新年。
大唐盛世对于新年庆祝更是仪式感满满,李世民就曾豪情挥墨写下唐朝过年的盛况:“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红烛燃烧像是锦簇花团,君臣在殿内通宵共饮,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
不管历朝历代有多少不同的过年仪式,写福字贴春联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
充满古韵的笔走游龙、拓福祈愿,更是很多古人在庆祝新年时的仪式和乐趣。
清朝时,皇帝会在新年亲笔写福字,赐给臣子们,让大家都沾沾福气。
后人会将皇帝所写的福字拓印在一起,挂在门口拓福祈愿,希望能够让福气绵延。
一家人围坐一起,从铺纸到刷墨,用拓包制打,最后福气成型。
不得不说,在过年的仪式感这块,古人实在太能打了。
把时间线拉回到现代,中国年这个概念,不只局限在神州大地,更是辐射到五洲四海,处处绽放中国年的浪漫。
每到中国新年,各国唐人街年味不要太浓,很多外国友人都要一起挂红灯笼,放鞭炮,感受浓浓的年味。
还有社交平台上,很多华裔博主在春节时,也会上传一家人聚在一起做中国美食的视频,把中国的春节文化发扬出去。
甚至有些外国朋友过起春节来比咱们还地道,正月不剪头发的习俗,他们比我们还清楚。
这大概就是中国春节文化的魅力所在。
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春节意味着团圆;而对于很多外国朋友来说,春节是一个感受中国文化的最好契机。
他们可以体验贴春联,写福字,拓福祈愿等中国传统文化,沉浸式感受中国的魅力。
尤其是在2023春节气氛越来越浓的现在,相信五洲四海的朋友们,都期待着过一个充满味道的中国年。
今天,习酒和网易哒哒联合为大家带来了五福传四海的在线祈福活动,无论你身在何处,来自何方,都能体验一次咱们中国人过年的非遗文化,重温年味。
心动不如行动,与其羡慕古人的过年仪式感,倒不如就从在线拓福祈愿开始,创造属于我们的新年气象,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统统抛去,用福气满满迎接新一年。
想和五洲四海的朋友一起体验拓福祈愿的非遗文化吗?
想沉浸式感受新年气氛,过一个拓福祈愿的传统中国年吗?
想在线体会年味满满的拓福活动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和五洲四海的朋友们一起在线拓福祈愿,迎接福气满满的2023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