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
9月2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提升行动座谈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极目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从2018年起,湖北省持续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坚持开展“万千百”质量提升行动,2022年“万千百十一”质量提升示范项目省级投入资金309.89万元,省级资金转化率超233%,带动全省各行业掀起质量提升热潮。
【资料图】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提升行动座谈会现场
聚焦光电子信息等产业链,省级给予数十万元经费支持
据悉,湖北省明确深入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以“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等四大方向,实施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
在襄阳智能轨道交通产业质量提升行动中,针对龙头强、链条弱,中下游配套企业质量体系、产品标准、交付标准三个“不统一”问题,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分层式”调研制定“靶向式”质量提升方案,帮助龙头企业金鹰重工以行业标准形式整合全产业链产品标准,通过不断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和标准协同实施,襄阳轨道交通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达30%,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针对全省突破性发展的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五大优势产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量子科技、现代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材料等九条新兴特色产业链,从各地申报的50个项目中遴选38个,作为省级示范项目,每个项目省级层面给予20万—40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地方按1:1左右配套经费保障。
武汉将19个产业链、448家企业纳入质量提升工程
围绕武汉市“965”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大力开展产业链发展现状和服务需求调研,针对各区产业链发展特点,制定分层次、差异化的产业链质量提升策略。三年来,先后将激光、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健康食品、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传统支柱产业链,以及量子科技、北斗、通用航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共计19个产业链、448家企业纳入质量提升工程。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质量奖的获奖单位,已获得1000余项国内外专利,并成为光纤光缆先进制造与应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以及国际电联ITU—T和国际电工IEC标准制定的重要成员之一。该公司副总裁郑昕介绍,目前公司已自主掌握四大主流预制棒制备技术,构建了业内完整的产业链,为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作企业分享
聚集“光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目前已培育百亿家企业10家、上市公司近30家,形成3000多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在质量管理稳链、专利标准强链、商标品牌升链等行动的提升下,截至目前,光谷商标注册量每年以17%的比例高速增长,每年有效注册量突破1.4万件。
强化“链式思维”,以问题清单式帮助产业发展,成为全国不少市场监管部门的共识。会上,来自湖南、重庆、贵州、陕西等地市场监管局就当地质量提升行动作分享交流,同时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进一步健全质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