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杨绎霏 杜安琪):台风“杜苏芮”带来的暴雨叠加山区地形的影响,使京津冀多地出现山洪灾害。从7月29日开始,北京全市107条山区道路封闭,301处山洪沟道关闭,紧急转移群众达52384人。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张家口中南部和承德西部燕山山区等多地,持续处于山洪灾害红色预警状态。
城市如何有效应对山洪?
(相关资料图)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接受央视网《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山洪的治理主要还是通过预警系统,提前组织转移,但这次北京房山、门头沟山区的受灾情况显现出山洪极强的破坏性。”
根据2006年实施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地区,应建立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提前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且在山洪来临前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居住于地势较高处的居民,采取临时转移避灾措施。
程晓陶举例,房山在应对北京2012年“7·21”暴雨时,主要是采取措施清理山区的石头,减少对流速的减缓作用,加大山区河道的行洪能力。“把水快点排下来,就能减轻山洪对山区的压力”。
这些措施在有限的降雨量下相当有效,但是,当降雨量过大,山洪完全超出河道的行洪能力时,反而可能使山洪的破坏力更大,因为此时两岸的道路会变成行洪的河道,对车辆、人员、两边房屋的危害性很大。
而此次台风“杜苏芮”带来的暴雨,显然属于降水量超标的情况。“北京常见的降雨持续时间一般在几个小时,连续降雨两天以上已属少见。”程晓陶说。而这次暴雨却连下70多个小时,三天内连发七次暴雨红色预警。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刘斌通报,房山和门头沟两区7月31日的降雨量已经远超“7·21”,达400毫米以上。
“过去在财政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把重点放在了解决城区的排水防洪问题上面,山区没有很多力量去修工程来减轻山洪的危害。”程晓陶表示,“现在我们不仅可以把山区的老百姓转移,也可以实施一些工程措施来减弱山洪的破坏力。”
极端降雨愈发频繁,城市防洪标准应该提升吗?
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建华对《新闻+》记者表示:“虽然华北地区的总降雨量比南方少很多,但是华北地区有些地方一天或者一个小时的极端降雨量甚至比南方还大,对于整个华北地区,沿太行山地区是最容易出现持续性强降水的地方。而排水能力主要是与降雨强度关联,如果降雨的强度超出了城市的排水能力,那么就容易积水。”
那么,北方城市是否需要提高防洪标准,以应对似乎愈发频繁的极端降雨呢?
“城市的防洪标准是依据国家规范制定的。”程晓陶表示,“一般是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它的重要性来决定工程修建的标准。”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17年开始实施的《城市防洪规划规范》,确定城市防洪标准考虑因素包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城市社会经济地位、洪水类型、历史洪灾成因等。
对于城市来说,“并不是有能力就可以随意提高防洪标准。”程晓陶强调。一个影响因素是财政支出,标准越高,建造的费用也会越多。另外,“考虑到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协调的问题。提高城市的防洪标准,意味着把风险转给周边,如果一个城市把防洪标准抬得很高,相当于把风险转嫁给周边的城市,以邻为壑,那也不行”。《城市防洪规划规范》也指出,城市防洪体系应与流域防洪体系相协调。所以,即使多次出现超过防洪能力的灾害,也需要在考虑国家宏观规划的基础上,讨论提高标准的问题。
程晓陶举例,郑州在短短10多年里,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4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了500多万。“这个时候它的防洪标准肯定应该相应提高,按照新的标准来建设防洪系统。但是,郑州在新的系统还没建成的时候,就遭遇了‘7·20’这样的一场暴雨,防洪能力还不足,所以损失就会显得特别重。”
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应对极端降水成了北方城市的新考验。相比于花费巨大代价,建立更高标准的城市防洪体系,形成一套有韧性的预警预报、应急抢险、灾后恢复机制,可能才是最佳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