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上,一座外观古朴的土丘被青砖拱围。从外表看,这座土丘并不高大,也称不上雄伟,但它在民间却有着“天下第一陵”的声誉。


(资料图片)

图:黄帝陵祭亭

这座陵墓的主人是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今天,地球上大约五分之一的人把他奉为共同的祖先,称他为人文初祖。黄帝有哪些故事?黄帝陵为何被称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图:黄帝像

2000多年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历史巨著《史记》,第一篇本纪讲述的便是黄帝的故事。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在司马迁笔下,黄帝是少典的儿子,他聪敏诚实、品德高尚、能征善战。

图:黄帝像与炎帝像

王震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司马迁把黄帝作为《五帝本纪》的篇首,等于是作为中国历史的开头,并不是说中国在黄帝之前就没有历史。把黄帝称为人文初祖,“人文”实际就是文明,作为文明的开头,是我们民族代表性的英雄。

这两个精美而小巧的锥形陶纺轮出土于宝鸡北首岭遗址,纺轮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小孔,可插入捻杆旋转制成纺线,继而制成衣物。它们跨越了5000多年的历史来到了我们面前,向我们证明黄帝时代文明的发达。

图: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锥形陶纺轮

王春泉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黄帝和炎帝他们的历史传说中间所形成的一些脉络和轨迹,和仰韶文化的版图基本是吻合的。它不是一个无本的虚构,也不是我们所说的神化的或者说神谕的。在口传时代所形成的一些历史记忆,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我们不应该抹杀这种历史记忆中间所蕴含的历史真实和历史史实。

公元前110年10月的一天,一群人护佑着一位帝王来到陕西的桥山,在一座坟墓前焚香祭拜。这个人就是汉武帝刘彻,他祭拜的祖先正是黄帝。

苏峰

陕西省黄陵县祭陵办 主任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北巡朔方,威震匈奴。在返回长安的途中,他就到黄帝陵来祭祀轩辕黄帝。祭祀前一晚,18万兵士用战袍抷土。什么叫抷土?就是那个时期为了赶工期,大家都把土弄到战袍上,把战袍抻起来,然后土这么撩着往这一块堆,一夜之间就修起了汉武仙台。

公元770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向当时的皇帝唐代宗进言,建议重建轩辕庙,并得到了批准。200年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下诏,重申在黄陵县祭奠黄帝是国家祭祀行为。

在中国历史中,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不同民族出现纷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在黄帝开创的包容兼蓄的精神中发展传承。

图:赵匡胤下令修葺轩辕庙

王震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历朝历代都把祭拜黄帝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作为一个王朝的行为,而且祭拜黄帝实际上也在彰显着他的正统。

当时间的脚步从19世纪迈向20世纪之时,中华民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1903年下半年的一天,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的一名学生拿起剪刀,干脆利落地将自己的发辫剪去。不久后,他又写下一首小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就是鲁迅。

图:鲁迅剪下辫子

谢同生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文宣部宣传处原处长

这是鲁迅先生年轻时一首明志的诗。在当时,清朝腐败,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黄帝作为源远流长且为国人所认同的文化符号,鲁迅先生的诗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深情的热爱和对黄帝的尊崇,诗的最后一句也成为了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复兴前赴后继的座右铭。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探寻救亡图存之路。他们兴办杂志,鼓吹新思潮,宣传革命,用祖先崇拜唤醒民族意识。

图:1903年的杂志上刊登的黄帝画像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肇创者。每年的清明节,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都会在桥山聚集,祭拜以黄帝为代表的先祖。

过去,万众一心的磁力为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提供了动力。未来,庄严幽静的黄帝陵将继续见证沧桑巨变和时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