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23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迎来了全面复苏的景象,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超过了2019年同期的水平。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均旅游消费却远不如四年前,反映出疫情后的旅游消费结构和心态发生了变化。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这些数据表明,经过三年的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国内旅游市场已经重拾信心和活力,出行需求得到了有效释放。

然而,在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携程发布的《2023年五一出游数据报告》,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仅为510元,比四年前的2019年低了15.4%2。这意味着虽然出行人数增加了,但是每个人花在旅游上的钱却减少了。这与2019年之前的趋势相反,当时人均旅游消费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例如,2019年“五一”假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为603元,比2018年增长了8.6%3。

那么,为什么今年“五一”假期人均旅游消费会出现下降呢?有分析认为,这与疫情后的旅游消费结构和心态发生了变化有关。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很多人对于跨省、跨境、长线等高端、高风险、高成本的旅游产品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选择周边、短线、自驾等低端、低风险、低成本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虽然能满足出行需求,但是也降低了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受疫情冲击,很多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都受到了影响,对于旅游支出更加理性和节俭。很多人会选择在网上预订优惠套餐、参加团购活动、使用积分兑换等方式节省旅游开支。

此外,在今年“五一”假期中还出现了一种新颖而极端的旅游方式——“特种兵式旅游”。这种方式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游览景点和体验美食文化,并且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和身体健康。据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话题和笔记显示,不少年轻人在“五一”假期中尝试了这种旅游方式,比如一天刷完七个景点、一天走三万多步、一天游玩三个城市等等。这些“特种兵式旅游”的记录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关注,有人表示佩服和羡慕,有人表示担心和质疑。

从长远来看,人均旅游消费下降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它反映出国内旅游市场还存在着供给不足、创新不足、品质不足等问题。要提高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就需要从供给侧入手,加大业态创新供给,提升服务水准和品牌形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也需要从需求侧入手,培育消费者的旅游文化和素养,提高消费者的旅游品味和意识,引导消费者追求更高品质和更有价值的旅游体验。

总之,2023年“五一”假期人均旅游消费远不如四年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现象。它既反映出国内旅游市场的复苏态势,也暴露出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问题。要实现旅游消费的长期向好,就需要在保持市场活力的同时,提升市场品质,实现市场升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