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杭州亚运会奖牌“湖山”。  杭州亚运会官网供图

金秋时节,“亚运美学里的中国风”点亮梦想、惊艳世界,堪称用“美”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人文之美,赋予大型体育赛事别样精彩。从南京青奥会、北京冬奥会,到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近年来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促使相关设计理念和体系不断成熟,设计师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让现代设计彰显“东方美”、掀起“中国风”,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美学之窗”。今天,本报记者邀请6位设计师,深入探讨大型体育赛事设计美学呈现的新亮点、新趋势,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推动设计创新提供启示。

系统设计彰显大国风范


(相关资料图)

记者:什么是系统设计?近年来,大型体育赛事为何愈发注重系统设计?

林存真(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在大型体育赛事设计中,系统设计是一种工作方法,要将所有相关设计与系统思维融为一体,考验着设计师的全局思考能力与创造力。保证设计的系统性与统一性,有助于大型体育赛事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比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形象景观就是一个完整的视觉设计系统,包括会徽、体育图标、色彩系统等。其设计方法为“一主线、多层次”,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主线,注重文化、科技、运动、冰雪、速度、力量和时尚等多层次信息的传播与呈现,被国际奥委会评价为“开启了奥林匹克设计的新阶段”。

成朝晖(杭州亚运会主图形和形象景观总体规划主创设计师):体育赛事设计直接服务于社会大众。做好系统设计,能够确保视觉形象的比例、色彩等元素具有一致性,使整个视觉形象发出同一个“声音”,每个“声音”都可以被人们清晰地识别为某一具体赛事。在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设计中,基于“东方诗意 中国窗口”的形象景观整体定位,通过“一心璀璨、四组齐发、多点闪耀、全域精彩”的叙事结构,以及视觉形象、公共艺术、夜景营造三个既相互统一又各自独立的设计系统,展示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山水画卷和“钱塘自古繁华”的江南人文意蕴,使人们能够清楚听到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声音”。

记者:如今,系统设计在国际设计界备受关注,其快速发展对设计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林存真:当下,设计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更加多元,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这既需要设计师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理解并解决复杂性和关联性的问题;也需要设计师将新技术与系统设计有机结合,实现设计创新。同时,系统设计倡导多学科交叉合作,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不同国家之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也要求设计师具备宏阔的国际视野。

成朝晖:一个好的体育赛事设计方案,应该聚焦文化内核。这意味着设计师要努力实现文化传承与设计活化之间的并存、转换。在进行杭州亚运会形象景观设计时,我们深入挖掘、梳理、分析城市精神、自然意蕴、人文历史等,并将其融入整体美学设计,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亚运景观和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记者:系统设计确实是一个“大工程”,怎样才能打好“地基”呢?

林存真: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边界,综合考虑相关主体和要素,形成一套贯穿始终的视觉体系。同时,应认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交互和影响;强化理念的系统性传播、文化的系统性转化与呈现;关注设计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强调设计与人、社会、环境的协调有序;注重系统设计的社会效益,等等。

成朝晖:做好系统设计确实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尤其是基础要素。举个例子,在杭州亚运会系统设计中,我们还考虑了如何协调好赛场形象景观与不同媒体终端视频转播之间的关系。由于许多观众是通过视频转播观看比赛,所以场馆视觉形象的色彩、图形、位置、大小、方向等要素与转播机位的关系,也需要进行系统设计与测试。可以说,做系统设计就像建一座大厦,一砖一瓦都忽略不得,细节出品质。

中华美学滋养创新创造

记者:将“中国风”与国际范、体育精神相融合,成为大型体育赛事设计美学新趋势。如何看待近年来体育赛事设计中洋溢的“中国式浪漫”?

袁由敏(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主设计师):大型体育赛事既是体育界的盛事,也是展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窗口。“中国式浪漫”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我们愈发坚定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源自赛事设计的内在要求。作为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信息体,赛事视觉形象设计讲究“信、达、雅”,有效传递信息,带来美的滋养。这要求设计不仅要立足主题文心、契合大众审美,更要深植中华文脉。像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设计,将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等元素融于一体,用优雅舒缓的视觉语言、清新独特的色彩体系,既展示了杭州山水城市的自然特质,又回应了亚运“弄潮儿”的体育精神,还体现了勇立时代潮头的精神气质。

蒋玉辉(四川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总设计师):向传统借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体育场馆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近年来,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体育场馆,其设计和审美理念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相对粗放式的设计向着更细腻、更有文化底蕴、更追求品质的方向转变。比如,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场馆——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设计,立足“公园城市中的体育公园”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传统自然观和空间营造理念。像外立面创新使用“外实内透”的隔栅设计,满足了场内观众“望山见水”的需求,突破了传统体育场馆相对封闭的空间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屋顶“太阳神鸟”图案、落客区的照壁设计等,则于细节营造中彰显厚重的地域文化。

记者: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大型体育赛事设计美学怎样更好地引发大众的共鸣共情?

袁由敏:如果说视觉形象是地表上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它所承载的内涵就是地下不可视的发达根系,它们既联系着历史、文化、艺术、哲学、教育等,也联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之花发于文化之根,文化乡愁源自精神传承。杭州亚运会会徽设计便在扎根之江大地的同时,努力通过杭州人的文化记忆,向世界传播中华人文之美,打造“亚洲时刻”的集体记忆。

蒋玉辉:因地制宜,贴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发挥好审美引领作用,体育场馆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比如成都大运会场馆凤凰山体育公园,其功能、位置、环境与东安湖体育公园不尽相同,设计方案也就各具特色。设计师从市井文化生活中提取“盖碗茶”这一元素,并将其融入足球场设计,使当地人喜爱的运动项目与文化生活产生关联,从而建立起人、场馆、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系。

科艺融合开辟审美新境

记者:近些年,在大型体育赛事美学设计中,艺术与科技擦出不少火花。科技为设计打开了哪些新空间?

宣学君(杭州亚运会动态体育图标主创成员):当下,科技的迅速发展为设计带来更大的自由度,拓展了艺术表现力,提升了智能化水平,也扩充了设计师的“工具箱”。以杭州亚运会动态体育图标设计为例,团队借助动作捕捉与游戏引擎技术,在延续杭州亚运会主视觉形象、遵循体育图标功能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体育运动的“态”与“势”进行演绎,形成流畅的动画效果,更具阅读美感。作为亚运会历史上首套动态体育图标,作品不仅体现了运动项目的精神与特色,也充分彰显“智能亚运”的理念,并在设计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创新路径。

王志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现代科技与艺术设计的有机融合,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立足中华文化沃土,“艺术+科技”的跨学科优势,在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中转化为新鲜的叙事逻辑与独特的美学理念,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开辟了新路径。比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数字技术为媒介,从《立春》的数字分形美学、“黄河之水”的波澜壮阔,到“冰雪五环”的破冰而出,再到雪花引导牌、雪花主火炬等设计,大量借助人工智能实时互动、裸眼3D、增强现实、数字影像等手段,让数字技术与中华美学碰撞、融汇,让外国友人以全新视角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华美学。

记者:数字技术在为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带来新的表现形式的同时,又带来怎样的思维拓展?

宣学君:在社交与传播场景中,数字技术带来的新思维、新模式正孵化出各种艺术新形态。顺应时代潮流,杭州亚运会不仅推出“亚运元宇宙”平台,各类人工智能、数字孪生、XR(扩展现实)、数字人应用更是层出不穷,为大众带来虚拟化、沉浸式、交互性体验。

王志鸥:新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进展速度之快,要求设计师加强对前沿技术的深度学习以及对交叉领域的深入研究。如果说以前比拼的是能跑500米、1500米还是马拉松;现在考验的则是能不能从跑步健将变身飞行员,既要身体素质好,也要熟练掌握飞行技巧、洞悉环境变化,也就是说设计师既要有设计和美学基础,也要会用新技术,并能将其完美融合。

宣学君:期待更多“艺术+科技”领域的探路者,以想象力与技术应用助力体育赛事设计创新和场景拓展,共同构建起深度连接虚拟和现实世界的未来体育赛事图景,展现中华体育文化新气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