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已满三周年。三年前,首批18家企业上市,标志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创业板,“创新”一直是其鲜明属性,而注册制改革让“创新”特色更加彰显。在这三年内,创业板重点服务高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创新强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截至8月23日,创业板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发展至500家,占创业板全部1310家公司比例近四成,总市值超3万亿元,占板块整体市值超25%。其中近9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5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今,创业板功能日益完备,创新成长特色更鲜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领域,这也令其优势产业集群化趋势愈发明显。
在业内看来,注册制改革令创业板发行审核机制更加灵活透明、价格发现机制更加完备、产品谱系持续丰富,进一步提升创业板吸引力,以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
注册制新上市公司增至500家
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之初,即明确原则上不支持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12项行业申报上市,通过设定“负面清单”传递“清晰导向”,积极服务符合板块定位的“三创”“四新”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上市融资的目标。
根据《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应当符合创业板定位。创业板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即“三创四新”)。
在业内看来,“三创”“四新”标准一方面强调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评价的量化指标,从创新性和成长性等维度制定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研发投入金额、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等评价指标。
另一方面,强调了兼容性和灵活性,对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设置不同的标准,同时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设置了部分指标豁免适用的规定,更好服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
实际上,改革后的创业板一直将支持“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创新强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三年的运行,截至2023年8月23日,创业板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发展至500家,数量占比近四成,总市值超3万亿元,占板块整体市值超25%。新上市公司中,近9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5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而且,截至2023年8月23日,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合计市值占比近5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公司市值占比超30%。此外,注册制下市值排名前20名的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17家,占比85%。
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投行委主任刘乃生认为,自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结合了大量审核实践,定位标准不断完善,“三创”“四新”标准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又高度契合成长型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诉求,能够切实支持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可持续健康成长。
中金公司也认为,创业板严把“三创”“四新”的判断标准,其清晰的板块定位有效提升了资本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
优势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
目前来看,创业板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化趋势,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和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方面。
细分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位居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目前,共有31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近2.98万亿元,覆盖信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数字经济等各细分领域企业。
以通信领域为例,创业板就集聚了该行业四成以上的上市公司,覆盖了从通信器件、通信设备到实际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包含物联网、IDC、云计算等各个细分行业。2020年至2022年,创业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91%、19.65%、3.41%,近三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6.30%。
而在新材料产业,截至2023年8月23日,共有138家新材料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超9700亿元,覆盖了锂电池新材料、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金属靶材、稀土功能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2020年至2022年,创业板新材料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3.86%、45.54%、38.97%,近三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为32.06%。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创业板汇聚了一批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公司,合计135家,总市值达超9700亿元。其中,创业板聚集了工业机器人领域四成左右的上市公司,覆盖产业链各个环节。
在2020年至2022年间,高端装备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2.47%、26.02%和10.84%,近三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为16.25%。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共计107家生物医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占深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近六成,总市值1.6万亿元,覆盖了从化学药剂到中药饮片、从基因检测到体外诊断、从生物疫苗到血液制品、从医疗器械到医疗服务等的全产业链体系。
2020年至2022年,创业板生物医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1.60%、24.90%、13.67%,近三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为19.96%。2021年、2022年,整体实现营业收入近2663.88亿元、3702.09亿元。
此外,还有合计170余家新能源产业公司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约2.4万亿元,覆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锂电池及电机原材料、电机、电控、电池以及整车设计等多个环节。2020年至2022年,创业板新能源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4.37%、40.16%、58.86%,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36.56%。
发行审核更加透明、高效
能够快速完成优势产业集群化,离不开创业板注册制下一大重要变化:自改革以来,创业板审核标准、程序、内容、过程、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
在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举措也令发行审核也更加透明、高效、可预期。
中信证券执行委员、全球投资银行管理委员会主任马尧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项目申报受理到注册领取批文,项目关键审核节点及相关情况均公告,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均可通过咨询审核员、查阅审核系统或者公开信息,实时了解项目审核进展,增加了审核过程的透明度。
他同时表示,因审核过程有规定的时间限制,对发行人、保荐机构乃至审核部门均有约束力,审核效率也在持续提升。
刘乃生也对记者表示,注册制下审核标准的明确与审核过程的公开,使得发行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前梳理和解决问题,高效推进审核。
他以宁德时代定向增发项目为例,“在项目筹备前期,保荐人通过梳理市场公开案例,结合审核关注重点,对宁德时代募投项目的投资测算、产能消化等问题提前把控,将问题解决在项目设计阶段,更好推进项目落地”。
而对于项目正式审核阶段,他同时表示,创业板通过信息披露评级机制,对信息披露评级较高的企业加快审核,减少审核问询轮次,切实加快了项目审核进度。
“在注册制下审核过程更加可预期,同时对优秀企业加快审核进度,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审核进展和结果,更快推进项目进度,”刘乃生感叹。
此外,他认为高效透明的审核也让企业的上市预期更加明确,降低了上市的隐性成本。
以当升科技于2020年启动向控股股东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为例,其收购标的资产主要产品为高性能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产品应用于动力电池等领域,所属行业及项目内容与创业板推动技术创新、服务企业发展的定位高度契合。
该项目也创造了多项记录:成为A股市场注册制以来首单小额快速重组项目;自项目受理至获得证监会正式批复仅历时35天,为A股市场注册制后历时最短的重组项目;自央企集团批复至标的资产交割仅历时63天,为央企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历时最短的重组项目。
再融资审核最快用时6天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同步推进“增量”和“存量”改革。
根据规则,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以来,简易程序单次融资金额从不超过5000万元提高至不超过3亿元,融资金额占最近一年末净资产的比重从不超过10%放宽至20%,取消了12个月内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总额超净资产10%的公司不适用简易程序的限制。
与此同时,规则确立了简易程序从受理、审核到注册仅“2+3+3”个工作日即可启动发行的快速流程,从制度层面压缩审批时限,简化申请流程。
据统计,自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开始至2023年8月23日,已有38家公司通过简易程序实施再融资,金额合计75.33亿元,平均融资金额为1.98亿元。其中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领域的创业板公司累计申报简易程序22单,占比57.50%,涉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
在审核用时方面,从已受理到注册生效最快用时6个工作日,平均用时10个工作日;从注册生效至发行上市,平均用时26个自然日。适用简易程序的创业板公司主要为中小创公司,平均市值为48.38亿元,低于创业板均值水平。
以普联软件为例,该公司简易程序申请于2023年2月28日受理,3月6日取得注册批文,用时仅6个工作日。而海兰信简易程序申请于2022年11月14日受理,11月28日取得注册批文。
据了解,2020年至2022年,创业板受理简易程序的公司家数分别为2家、8家、20家,召开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以简易程序进行再融资的公司家数分别为10家、15家、68家。
不难看出,上市公司实施简易程序的积极性大幅提升。而今年以来,已有14家创业板公司适用简易程序,109家创业板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数量超过过去三年总和。
记者采访的多家上市公司也对此给予“一致好评”。其中亿纬锂能董秘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再融资新规的发布解除了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些繁重枷锁,而通过在资本市场输血成功,有利于上市公司今后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
该人士同时表示,从政策初衷来看,把真正定价权和决策权交给市场,降低定增投资方面的不确定性,提升投资者参与定增的热情。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简化了再融资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核时间,提高了融资效率。
除了再融资简化之外,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工具的引入也是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一大亮点。与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相比,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放宽激励对象,同时兼具折扣优势和出资时点优势,激励作用更加明显。
截至2023年8月23日,430余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已推出500余单向激励对象授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有关计划,涉及股份数量近450万股。据统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使用比例超过七成。
朱兴明也对此评价,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引入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工具,综合了股票期权和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的优势,更加符合创业板公司的股权激励需求,有助于吸引并留住核心关键人才。据悉,政策推出后,汇川技术实施的两次股权激励计划均采用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工具。
类似情况还有跨入锂电赛道的天华新能。该公司在2020年便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186名激励对象1166万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而在2022年,该公司再次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于2022年3月授予151名激励对象715万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
而天华新能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资本市场工具为该公司并购跨入锂电材料业务,实现转型升级并快速扩大生产,给予了极大支持。据悉,该公司采用现金薪酬+股权激励的方式,与核心员工共享公司发展成果。
实际上,在注册制下,创业板仍在精简发行条件、设置多元化上市标准,不断提升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覆盖面。
今年以来,伴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创业板正式向未盈利企业敞开大门,此前暂不实施的第三套上市标准于二月被正式启动,为正处于技术、市场、规模的快速上升阶段、且较难实现盈利的创新创业企业进一步畅通了直接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