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商业发展拥抱数字经济,已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之背景下,传统商圈亟需转型发展,逐渐从商品销售转向围绕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服务,于是,一个新的名词被提了出来——“智慧商圈”。

近日,新华商圈向智慧商圈的转型升级改造项目启动,新百集团称要将商圈内数以万计的小微商户、大型商场、酒店宾馆、餐饮等业态融合起来,激发商业活力。而1个多月前,被称为“第六代商业综合体”的建发悠阅城开业,同时打造了数字孪生建筑“阅具数”,通过全面、开放、灵活的系统集成中心完成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实现消费者体验数字化、空间数字化、业态互动化、场景智能化。这就是一个智慧商圈。

从消费上看,有利于与新兴消费群体创造更强的黏性;从招商引资来看,有利于商家快速研判商圈数据;从运营上看,有利于城市更有效地监测、评估和管理商业发展,以便对商圈发展做出最快调整。因此,智慧化商圈的建设,亦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发布《城市商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因地制宜、按需施策,稳妥推进智慧商圈建设。有条件的城市可开展智慧商圈建设试点示范,加强移动互联网、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2023年1月,商务部公布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全国示范智慧商店名单。

如今,名单公布半年有余,名单内的商圈,亦为各地建设智慧商业生态提供了范例,但也随之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建设理念和建设策略两个层面。比较突出的是智慧商圈建设目标、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因而无法形成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呈现碎片化、盆景式倾向;只注重线上平台搭建,线上线下融合不足,甚至出现线上和线下资源的对立和竞争;部分商圈未能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经营业态升级和创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明显;制度规范滞后,信息安全和消费者隐私保护亟待完善。

以上问题是后续实践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除了注重经营业态的多元化融合创新,以提升消费者服务体验和满意度之外,以多层次制度规范保障可持续的发展环境,需要通过政府或龙头企业主导,建立一套线上线下融合的资源共享配置机制。而在市场监管方面,则需立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以推动形成长效的监督反馈机制。

刘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