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吉林,白山松水如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查干湖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在随后召开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五年来,吉林省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优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生态强省建设。如今,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日益成为吉林优美自然环境的生动写照和吉林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标配,美丽吉林建设向前迈出了崭新步伐。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百姓幸福感持续提升

蓝天白云下,新凯河波光粼粼。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走进长春汽开区富民湿地公园,曲折蜿蜒的新凯河波光粼粼,岸边的水草绿树迎风“起舞”。“这里碧水蓝天,让人心旷神怡,空气也很清新,野生动物都认可了。”家住长春汽开区富民湿地公园附近的市民刘昱感叹,这里变样了,再也不是多年前有味道的小水沟了。

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置身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碧水荡漾、清风微凉,亭台水榭、江鸥翔集。“我每天早上都来跑步,这里环境好,心情特别舒畅,越跑越舒服。”大安市民曲亮说,每天早上在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晨练的市民特别多,还能看到成群的鱼和鸟。

查干湖畔雁鸭栖集。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泛舟查干湖,一望无际、水波粼粼,芦苇摇曳、花团锦簇、雁鸭栖集。“这是我第一次来查干湖旅游,湖面一望无际,特别震撼。”到查干湖毕业旅行的浙江温州大学生黄炜栋要把吉林的好物、好景、好人、好事分享给朋友们。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是吉林矢志不渝的决心:

自2021年起,吉林省全面实施秸秆全域禁烧,构建了“天地人”综合立体监控网,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综合离田率达97.2%;

全方位挖潜减排,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1291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长春市、吉林市、辽源市、白山市纳入了国家北方清洁取暖示范城市,全省清洁取暖率达到82.57%;

统筹实施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共治”,以“两河一湖”为重点,实行“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精准治理;

全面总结推广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探索形成盐碱地治理“大安模式”,深入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

……

截至2022年,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5.2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2.15%,湿地保护率45.2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83.3%提升至93.4%,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水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优良水体比例由71.7%提升至81.7%,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比例由15.3%降至1.8%,剔除自然本底影响,实现了劣Ⅴ类清零。

国家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以来,吉林省连续获得优秀等次。百姓身边的优良天数、映入眼帘的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的万顷良田,是吉林人民可触可及的生态“福利”,也是振兴发展的绿色底气。

绿色引领、项目支撑 高质量发展跑出吉林速度

以项目带动绿色低碳转型,以产业加速经济转化,以降碳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吉林省将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跑出吉林加速度。

太阳能板智能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以项目建设为牵引,长春市积极推进奥迪一汽新能源、一汽弗迪动力电池等重大绿色产业项目建设;吉林市加快吉化120万吨乙烯、吉林化纤20万吨碳纤维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获批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松原市中车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五年来,吉林省风光发电总装机规模翻了一番,由778万千瓦增至1587万千瓦,抽水蓄能由30万千瓦增至17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大发展。

千余架光伏组件闪耀蓝色光芒。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以生态产业化为路径,全省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谋划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粮食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单产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第1位;“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加快畜牧业绿色化、产业化发展;通化市创建“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基地90个,形成了“七位一体”的产业集群;辽源市以百万亩造林工程为依托,打造长白山浆果、红松林果等五大规模化林业产业基地;全力打造冰雪避暑双品牌,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启动实施,长白山、查干湖等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现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省级生态县22个……吉林省着力做大做强做优“吉字号”生态品牌,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加速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

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吉林省印发实施《吉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吉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全省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碳强度累计下降10.62%;长春市创新实施“双碳”示范城建设,以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为重点,打造“双碳”服务配套产业群,推动氢能源产业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红旗新能源工厂建设投产,在减污降碳方面发挥了龙头作用。

松原市中车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项目建成投产。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加强政策扶持、主动对接指导、提升审批效能、助企纾困解难,我们以优质环评审批服务为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与排放标准处副处长李云飞说。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日渐完善

绿水青山间,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机勃勃。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内现有野生植物169种,野生动物27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东方白鹳、白鹤、白头鹤、丹顶鹤4种;查干湖珍稀鸟类已增加到276种,栖息数量也增加了一倍……

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巩固,绿色底色不断厚重,美丽气质愈加彰显,吉林省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青山常在、蓝天常驻、绿水常清提供可靠保障。

全面重大生态工程稳步推进——持续开展“绿美吉林”行动,累计完成造林绿化817.4万亩,森林抚育1830万亩;加快实施“万里绿水长廊”建设,累计新建、改善近1200公里河岸;启动“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草原生态修复163万亩,保护与恢复重要湿地30万亩;完成“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共实现203个湖泡全部连通。

自然保护地监管不断强化——以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36万平方公里;“绿盾”行动持续深入开展,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达到98.9%;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野生东北虎、豹数量由27只、42只增至50只、60只;逐步打造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主体、36 个自然保护区为基础、88个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省积极打造绿色盎然的园林城市,共有35个市县被命名为国家和省级园林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16%和41.14%。

制度严格、多元共治、保障有力——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田长制全面实施;统筹推进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两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颁布实施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全面构建,排污许可证发放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聚焦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生态环境有奖举报渠道畅通,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以绿色引领、安全筑底、黑土强基、环境增彩、两山推动、多元共治为主要路径,编制实施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引领区,高标准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典范区,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吉林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蔡宝峰说。

吉林省将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作全省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山清水秀、繁星闪烁、鸟语花香、虎啸鹤鸣常驻白山松水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