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五穷六绝”时期,全球股市似乎都有点不顺。

海外,加息不断,暴雷不断;国内,复苏微弱,数据让人提不起兴趣。

没有办法,宏观形势没有谁能左右,作为投资者,向来只能“逆来顺受”。

不过,股市也绝非全是阴霾,实际上,结构性的机会依然不少,只是看你有没有慧眼识珠。

1

短期仍以结构性行情为主

首先,讲讲让大家兴奋的东西。

一句话概括,短期仍以结构性行情为主,特别是AI、中特估这类概念板块。毕竟,也只有这些板块能够承担赚钱的重任。从交易数据来看,这些板块依然是“吸金兽”状态,虽然中间会有反复,有资金获利了结的,进进出出,但增量还是源源不断进入。

股市就是这样,赚钱效应一起来,各路人马、资金就会络绎不绝。所以,这些概念板块还是可以继续炒,中间反复做波段也是可以的,早早下车其实没必要。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这类超级概念板块,持续的时间甚至可以长达半年或以上,这么长的时间里,股价完全有可能翻倍再翻倍。

当然,这类过热的板块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浑水摸鱼的股票,强行蹭概念,炒的时候是很嗨,但一说到业绩,就会见光死。加上A股本来就盛行炒作,早两年的炒元宇宙,硬生生地把一个不知道哪里出来的中青宝(行情300052,诊股)推到台前,股价两个月涨了5倍,最后很快就现出原形。

现在疯涨的所谓AI概念股,肯定存在不少类似于中青宝的股票,这类股票不可能交得出产品,业绩就更别谈了,大概率只是游资裹挟下的产物。

所以稳健一点考虑,还是建议投资者多参与逻辑比较硬核,确实能否从这波AI浪潮中收获业绩增量的公司,比如做GPU、CPU的公司,还有具备雄厚资金和研发实力的大模型公司。

而另外一些故事性比较足的,比如下游的降本增效应用公司,还有研发资金、研发能力都很一般,又说自己做什么大模型,做什么芯片的公司,炒到现在这个高位,绝对需要多一份风险意识。

别的不说,就说成本。AI是典型的烧钱行业,OpenAI的GPT模型每训练一次,要耗费12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000万,也是因为成本实在高得吓人,阿尔特(行情300825,诊股)曼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非盈利组织的初衷,甚至不惜和马斯克闹翻,“下嫁”微软,走上商业化道路。

试问,这样的成本,国内有多少公司撑得住?

特别是那些说推出大模型的小公司,每年的营收才多少亿,更别说利润、研发投入,还有研发人员数量了,查一查财报,基本也就明了了,这类公司,真的不需要什么太过专业的分析,单靠常识,就已经足够。

我们一向主张,做好投资,认知很重要,绝不是股价涨了就万事大吉,股价涨了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如果没有好的认知,缺乏常识,无论踩中了多少牛市节奏,找到了多少牛股,都只是为你日后某一次“一铺清袋”做准备而已。

2

传统板块,真有点难

相对AI、中特估的火热,其他传统的价值板块,以及略显过气的成长板块,被抛弃的迹象很明显,典型的如消费板块、医药板块和新能源板块。这些板块长线看,依然有着不错的投资价值,但短期内很难撩拨起资金的兴趣。

像消费板块,特别需要经济数据、消费数据的支持,这个短期内又看不到,所以资金自然意兴阑珊。五一是热闹过一阵,但市场并没有因此兴奋起来,主要还是大家觉得这次热闹大概率只是憋了三年后的报复性反弹,到底后续支撑力度如何还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消费数据继续走好,例如夏天、十一甚至年底继续红火,那才能够让市场认定是真的复苏了。

医药板块也是如此,前端时间有过一次反弹,但到达一定高位后动能就趋弱了,主要还是概念性比较弱。

同样的还有新能源,电动车、风能、储能这些概念都受到市场的冷落,一方面是因为电动车的销售渗透率已经突破30%,可以说增速最快的阶段过去了,另一方面,是这些板块的想象空间相比AI要弱一些,AI可以摧枯拉朽,极具颠覆性,但电动车顶多就是替代一下燃油车,本质上也还是制造业(自动驾驶除外),制造业很难享受到高估值,商业模式也不会像软件行业那样,足够大的用户体量之后,可以做到零成本。而其他的像风能、储能,概念性就更弱了,在大兴土木之后,行业本身也进入了相对的投资低谷期,光伏又受到美国设置高额关税限制,可以说纠缠不断。

其实,这些板块的问题在于,增长率一旦从高速进入到中速,市场就会变得很理性,要求也会变得很实在,要么交出好的成绩单,要么把故事性再升级一下,如果两个都没有,不好意思,我只能砍你的估值了。

如果套用常识,那就更好理解了,一个板块疯涨了两年,进入回调阶段,真的太正常了。

另外一个问题,现在A股也好,港股也罢,整体上是没有增量资金的,因为经济数据还不是很好看,这种情况下很难吸引市场外资金的进入。从新基金的发行和销售来看,也很明显。想象一下,时间回到2021年初的基金销售的火热状态,现在完全无法比拟,这个指标虽然不能作为定律,但却能够最接地气地解释有没有增量资金进入的问题。

没有增量,那就只剩下存量资金的互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钱则往有赚的地方去。这段时间,这些板块的下跌,其实正是被AI这类概念抢钱的结果。

3

后市如何布局?

从风格上看,虽然AI、中特估还是C位,但也会使人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追高确实需要勇气,望而却步很正常。

其实,也不必悲观没赶上AI、中特估的顺风车,因为现在市场风格的高低切换也非常明显。

一些已经长时间低迷的板块,如果有一些消息面的刺激,拉升一波是常态,比如今天的地产,就是对于上周末大会新闻稿中提到的城中村改造的反映,但这种反弹持续性有多高,就有待商榷了。

毕竟,不管从什么角度看,房地产行业都已经过了辉煌时期,也不可能有逆转的机会。前段时间蓓姐还大喊房地产的供给侧改革时代到来,咋听起来好像有道理,最后发现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持了很多房地产股票而已。大V的话,听听就算了,认真你就输了。所以,有反弹当然是好事,但落袋为安可能才是最好的地产股策略。

现在,海外还是动荡不安,美国高利率环境下,还有多少中小银行股会破产倒闭,又会不会波及到传统的大银行,引发更大的危机,确实很难预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经济衰退看来是没法避免的了,只是程度到底是轻度、中度还是深度而已。

对我们的影响,一个是港股这类很仰赖美元流动性的市场,另一个就是国内对美的商品出口。这两个影响不可谓不深,投射到股票模型里,分子端下行,分母端上行,股价压力可想而知。

但中国也可能走属于自己的稍微“独立”一点的行情,主要是我们的经济并不是处于衰退,而是处于复苏阶段,只是程度的强弱而已,因为衰退这个事去年我们已经经历过了,所以分子端可能没有想象中恶劣,其实我们的分母端也是下行的,因为信贷的宽松度已经很高,远没有美国那边的高度紧绷。

但是究竟能够走出这样的行情,只能见一步走一步,短期可能效果不明显,但拉长时间看,也完全不必悲观。因为经历了三年疫情,一年俄乌战争,大国博弈不断加剧,很多利空因素都已经被市场消化,未来还会不会有更大的危机,我不敢说,而且我也倾向于冷战结束之后的好日子,大家开心赚大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另外一个观点我也很认同,至少我们看到了AI这类能够给全球带来新变革的产业机会已经出现,每一次大的产业革命,都能够助推全球经济走上新的台阶。

随着美国这一波经济衰退的到来,全球经济可能还要再冷却一会,过后则大概率进入新的上行周期,而等到经济见底的时刻,那可能就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开端。

所以,预期悲观,不如敞开双臂,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尽管这个新时代有可能和动荡不安相伴。

因为,悲观者也许正确,但赚钱的往往是乐观者。(全文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