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理想汽车向用户交付了第20万辆搭载魔毯空气悬架的L系列车型,也把“全球空气悬架车型销量最大的品牌”的名号收入囊中。


(资料图片)

或许“最”这个形容词在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里,已经很难触动内心。但如果说,在最近试驾几款新势力品牌的智能电动车时,厂家工作人员都和我们提到了“到底应该把有限的预算留给空气悬架,还是其他‘看得见’的配置上?”的思考,或许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一方面,从来不怕“卷配置”的中国品牌,会纠结“鱼和熊掌”的问题,说明空气悬架的成本确实不低,甚至不是“光花钱”就能搞定的。

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终端对于空气悬架这项配置的认可度与关注度正在提升,甚至可能不输于车内大屏、智能驾驶。

而作为全球交付空气悬架车型最多的品牌,有时候很难说是理想带火了空气悬架,还是空气悬架成就了理想。

但至少,理想汽车销量的成功,并不简单归因于“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个敢拿自己的产品和劳斯莱斯库里南相比,要在明年超越BBA的品牌,一定有着一些独特之处。

过去4年,理想与空气悬架之间的故事,或许就是一个缩影

2019年,理想ONE刚开始交付用户的时候,理想汽车整车电动副总裁刘立国已经带着团队飞赴欧洲,为下一代车型寻找合适的空气悬架供应商。

当然,结果一定是不顺利的,否则也就没有了之后孔辉科技和保隆科技的故事。

而和很多励志故事类似,在谈判无果后返回酒店的路上,沮丧与沉默下,刘立国和团队下定决心:“靠人不如靠自己,我们请专家来支持我们自己干。

李想所说的,理想汽车的组织使命:“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或许就是在每一次这样的经历中,不断被加深,又不断推动企业的成长。

如果谈“鄙视链”,或许汽车产业的鄙视链要比不少行业都深得多,从北京吉普的成立开始,到长城、奇瑞这些中国品牌的成长,故事里都离不开这个关键词。

即便时至今日,在庞大的汽车产业供应链里,对于初出茅庐的小品牌来说,很多东西,也都不是花钱就能搞定的。

比如,空气悬架。

这个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属于D级豪华车的专属配置,是被传统供应商所垄断的;而另一方面,是极小的规模,2022年全球市场卖出的搭载空悬的新车只有69万辆,装配率0.9%,而这其中还有将近20万辆是理想

因此,“买”是一个太正常不过的商业逻辑,毕竟这是一个成熟技术,也有头部供应商。

但对于理想来说,要买到合适的,并不容易。

了解汽车产业的人或许都能理解,供应链是讲究规模化的,越是强势的主机厂,就越容易获得供应商的资源倾斜,而如果是小企业的需求,对于大供应商来说,很多时候“还不够累的”。

| 理想汽车所搭载的空气弹簧带CDC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总成

和当初国内市场也没太多人看好理想一样,两个头部空悬供应商也同样的态度。面对理想提出的“按时、按量供货,以及能快速迭代”的需求,一家供应商表示:

“买方案可以,但只能是标准的全套方案,你们用车身来适配我们的空簧,我们不会根据整车开发需求做改动。”

而另一家供应商则愿意支持,并且认可理想汽车的产品定义与未来发展,但却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只能在2023年量产交付。

一方面,理想坚持产品的性能需求而不妥协,另一方面,面对“内卷”的市场,谁都明白“时间就是机会”的道理,何况对于一家新势力品牌。

与两家供应商的谈判,只能是无功而返。

或许我们可以脑补出一副场景:

于是,也就有了文章开篇那一幕,工程师一狠心:“靠人不如靠自己,我们请专家来支持我们自己干。”

如果说当年的合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带来了现代化的成熟供应链体系,那么包括理想在内的中国新势力品牌,借助智能电动车的东风,依靠自研为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升级助推

空气悬架产业链因为核心技术被少数供应商垄断,同时产业规模偏小,从而搭载成本高,能够提供国产替代的企业少之又少。

| 理想魔毯空气悬架总成

理想希望打破这个“闭环”,但在国外供应商看来,三四十万的中国品牌,一个月卖1万辆无异于“天方夜谭”,最多只愿意提供一个月5000套的产能,即便理想汽车愿意出资邀请供应商来中国建设生产线,他们都认为这不是赚钱的买卖。

于是理想回到国内,拉着“小弟”一起研究空悬。

理想的两家供应商孔辉科技和保隆科技,也是目前国内唯二拥有系统自研能力并实现量产的企业

保隆科技是国内较早进入空悬领域的零部件商,早在2012年就开始研发商用车空气弹簧,并为采埃孚等企业供货。孔辉科技则是国内首家实现乘用车空气悬架系统量产供货的企业,同时具备乘用车电控悬架系统全流程开发能力与系统供货能力。

而他们的成长,也离不开理想。

比如孔辉是设计公司出身,设计能力强但缺少工业和经验,这与理想所擅长的工业化实现互补。同时,理想汽车也深度参与供应商的产线策划与建设,从产线设备选型到开发工艺参数验证,都与供应商共同决策,并建立了数字化、自动化产线以及质量管理体系。

同样,本土化合作也带来了更强的执行力与配合度,本土供应商不仅可以1次投入2套模具,同时验证A、B技术方案,以缩短验证周期,同时还可以开放二级供应商权限,让主机厂直接认证质量,并共享产线智能监测数据。

甚至在疫情期间,为了保证量产顺利推进,理想汽车的研发、采购和质量团队直接进驻孔辉、保隆的生产线,到二级供应商处驻守数月,以帮助供应商解决质量和产能爬坡问题。

| 保隆科技掌握了核心技术并拥有全自动产线 图:保隆科技官网

最终,本土品牌与本土供应商绕过了海外巨头的技术壁垒,实现了主机厂对于方案设计和持续调校升级的主动权,并且带动本土供应商进入产业链上游。

如今,孔辉和保隆分别占据了中国空悬市场份额的39.2%和21.3%,排名第一和第三,而威巴克和大陆分别为24.3%和9.5%

而孔辉与保隆也在近几年陆续拿到了包括蔚来、岚图等车企的项目定点,空气悬挂这项配置的入门搭载价格也降低到30万元,甚至未来有望继续下探至25万元。

有人嘲讽过理想的OTA都不用动一颗螺丝,但在空气悬架这件事上,还真是不用动螺丝就能搞定,而在智能汽车时代,这样的OTA或许会越来越多。

空气悬架系统本身的工作原理,使得其通过软件OTA改善性能成为可能

以理想为例,空悬系统的7个专属传感器(六轴陀螺仪×1、前轴加速度传感器×2、车身高度传感器×4)可以实时监测车身状态,并将信号传输至“XCU中央域控制器”,系统通过信号分析计算出最优的底盘状态,将指令传输到执行单元,气泵通过充放气配合CDC阻尼减震,实现最优的底盘性能。

只是,以往这套系统在出厂之初就完成了标定和调校,但在智能汽车时代,车企就可以通过全栈自研、用户反馈和大数据分析,实现更高效的“优化”,通过算法和策略的升级改善体验

在8月推送给用户的理想魔毯空气悬架2.0,就是根据用户的反馈做了针对性调整:一方面,理想汽车的“舒适”属性不会改变,但另一方面,随着L7车型的交付增加,一些更年轻的用户也希望在驾驶时有更好的操控体验。

因此,2.0版本新增了“运动魔毯”选项,而原先的调校保留为“舒适魔毯”,每个“魔毯”包含“舒适、标准、运动”三个等级,6个选项的粒度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到最合适的模式。

| 不同模式下高速并线的车身姿态对比

我们在场地简单体验了“舒适魔毯-舒适”和“运动魔毯-运动”这两个模式,可以说体验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后者在高速并线时的车身支撑度更好,侧倾更小,车身的姿态更稳定,同时对于驾驶者来说,可以明显感受到对车辆的可控性提升,收到的驾驶反馈信心也会更强。而对于乘客来说,车辆加减速时身体姿态的晃动减小,对于易晕车的敏感人群,晕眩感也会降低不少。

但不必担心,即便“运动魔毯-运动”模式也不会有很明显的舒适性下降,理想的这张“舒适”底牌没有丢失。

此外,工程师也向我们介绍,即便采用“舒适魔毯-舒适”模式,在极限操控的场景下,系统也会及时提供更强的支撑以保证控车的稳定性,这也是空气悬架系统在舒适性之外,对于操控安全的保障,而这对于定位于全家出行的理想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中国品牌的崛起,不仅改变了终端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带动了上游供应链体系的变化。比如本文的空气悬架领域,再比如更为大家熟知的电池领域,以及自动驾驶芯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等。

事实上,无论是空气悬架还是智能辅助驾驶,相比采用了海外供应商方案的品牌,“自研+国内供应商”的方案的确可以实现更快速的量产和更稳定的供应。

尽管这个过程会有更多辛苦、更多挑战,但一旦实现突破,开启“飞轮”,就会像空气悬挂一样,形成“成本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好、销量越来越高”的正向循环。

刘立国曾说:“我们是因为相信才看到,而不是因为看到才相信。因为相信,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

类似的态度,我们在地平线也听到过。

而中国汽车产业的蜕变,也离不开这些朴实的信念与坚持。你可以说这些努力的最终结果是商业社会里的利益回报,但它实现的过程,一定离不开信念与理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