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晨晨

周末政策火力全开,A股“连夜”涨停。

8月27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印花税减半征收。同时,证监会又连发三文,放松股市加杠杆限制,收紧IPO节奏,规范减持行为等等。


(相关资料图)

所有政策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刺激股市上涨。

大家都调侃,如此大的政策支持力度,股市要是还不涨,接下来就要下场“抓人”了。

自此,7月24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后,政策预期全部落地。

有一个问题是,A股将从此告别3000点了吗?

1 政策火力全开,短期情绪高涨

火力全开的政策中,有两个政策直接刺激市场情绪,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一个是,印花税减半征收;另一个是,放松股市加杠杆限制。

先看印花税减半征收。

8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自2023年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

目前,证券交易印花税按照卖出时成交金额单边千分之一收取,现在印花税减半征收意味着,卖出股票割肉的时候,少交一些税。

大概就是,每卖出100万的股票,少收500元印花税。

相比1%(1万)的波动或10%(10万)的波动幅度,印花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什么?

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设定的本意是,鼓励大家买入股票并持有。

买股票,本来就不交证券印花税,只有卖股票才交印花税。

现在卖出股票的印花税减半征收,逻辑上并不会直接刺激投资者进场买股票,不会刺激股市上涨。

投资者之所以进场买股票,仅仅是受市场情绪影响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看,印花税每年贡献大概2000亿的税收。今年前7个月,证券交易印花税1280亿元,同比下降30.7%。

放在当下的大环境看,各行各业都缺钱,也都急需用钱。

此时降低印花税,其实就代表了监管层的一个态度:诚心刺激股市上涨。

再看放松股市加杠杆限制。

8月27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发布通知,修订《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此调整将自2023年9月8日收市后实施。

此外,本次调整同时适用于新开仓合约及存量合约,投资者不必了结存量合约即可适用新的保证金比例。

什么意思呢?

如果融资保证金比例为100%,那么投资者用100万元的保证金,最多可以向证券公司融资100万元买入证券。

如果融资保证金比例降低至80%,那么客户用100万元的保证金,最多可以向证券公司融资125万元买入证券。

可以看出来,调整后投资者杠杆可以加到1.2倍。

本质上,是扩大了股市杠杆交易规模。

这个影响是什么呢?

必须明确一点,股市牛市,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的支撑,其中杠杆资金是重要的一股力量。

比如,2015年大牛市,杠杆资金的力量就非常明显。

据证券时报不完全统计,通过融资融券、伞形信托、股票质押回购、股票收益互换、银行贷款流出等工具,银行自有资金及理财资金入市规模远超3万亿元。

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准入门槛高达50万,即便放松了杠杆限制,杠杆比例也非常低。

相比之下,之前的场外配资业务基本上没门槛,而且可以随随便便加到10倍杠杆,10万元撬动100万,一个涨停就是100%-200%的收益。

这就意味着,放松券商融资限制,投资者杠杆比例从1倍增加至1.2倍,对股市确实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影响更大的是,市场情绪。

总体来看,无论是印花税减半,还是放松股市加杠杆限制,这两个政策都是短期利好政策,仅仅刺激市场情绪。

它们对市场基本面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对长期市场机制更没有实质性影响。

2 A股3000点徘徊,根源是什么?

能够影响A股长期机制的有两个:一个是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另一个是,进一步规范大股份减持行为。

为何这样说?先看一下,之前A股生态状况。

之前,大家怎么看A股?它就是一个“融资”工具,定位上来讲,很难给股民“造富”。

1、它只关注融资规模大小,而不是股市涨了多少。

比如,2022年,A股都那么疲软了,一年两次跌破3000点。

但是,A股IPO融资并没有停,一年融资了5854亿元,同期美股才1425亿元(约合207.9亿美元),英股才募资45亿元。

A股这哪是融资啊,这是抽血啊,而且是趁其虚弱的时候抽血。

所以,沪指多次在3000点附近徘徊。

之前,动态调整股指成分后,把垃圾股去掉,只留好股票,大家都一致认为,对比国外市场,最起码股指长牛该来了。

现实情况呢?脸打得生疼!

2、大股东,圈一笔钱就跑,不分红不派息。

当下上市公司IPO或增发等,大股东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公司长远发展,而只是为了圈钱。

所以,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大股东减持套路,比如“刚解禁就减持,一天都不能多拿”、“一边增发,一边套现”、“前脚发重大项目,后脚发布重大减持”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式、清仓式、套路式、组团式等花式减持套路。

减持途径也不短创新,二级市场直接甩卖已经过时,大宗交易转让也不高明,不少大股东通过换购ETF的方式减持。

减持那么多,得来的钱也花不完啊,怎么办?反手又借给公司,每年收取利息。

这就明摆着,根本不看好公司发展,割了韭菜又赚了韭菜的利息。

因此,在这个生态,上市公司大股东不会大规模分红。

如果股票退市了,那么对于大股东也是利好,反正该套现的就套现了,退市后就不用提心吊胆的财务造假了,这叫顺利上岸。

如果还想圈钱,那简单,再搞一家公司,三年后重新上市就行了。

3、对于投资者来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赚一笔就赶紧落袋为安,不会长情。

为什么基金经理风格会“漂移”,搞医药的基金会重仓人工智能等等?就是因为,基金经理知道,不炒概念,不跟概念不赚钱。

为什么大家都批评A股没有长线资金?因为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财务不真实,没有投资者保护机制,大家自然不敢长期拿一只股票,“老八股”等等案例还少吗?

在A股,任何没有及时止盈的投资,终究有一天会跌回去。

3 A股永远告别3000点,还差什么?

这些本质问题是什么?A股,风险和收益失衡了。

对于普通股民来说,A股的风险太大,收益太低。

短期投资,基本上就是零和博弈,或者负和博弈,基本上赚不到钱。所以,只能鼓励股民长期投资。

目前的政策,无论是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买股票不收印花税,卖股票征收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中,股息、红利税等等,超过一年免收税等等。

这些政策都是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资本市场。

但是,结果很残酷,投资者并没有因此而搞长期投资。

股市永远3000点徘徊的根源是,大股东的风险和收益错配了,即风险太低,收益太高。

1、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如何影响大股东风险收益的呢?

证监会有几个安排:

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投向主营业务,严限多元化投资。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

整体看,其实就是放缓IPO、以及增发股票的节奏,减少对股市的“抽血效应”,刺激股市上涨。

分开来看,上市房企再融资,放松了条件,目的是,拯救开发商,拯救房地产,这可以理解。

但是,客观上,它恶化了房企的风险和收益比,即房企业绩再烂,它也能从股市融资,能够有机会“割韭菜”。

对于其它垃圾公司再融资,监管层限制再融资的次数和规模。

什么意思?

监管层虽然无法左右大股东利用融资的效率,但是可以降低大股东的圈钱便捷度,人为的提升大股东圈钱的成本。

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股东们的风险和收益。

但是,要想让A股永远告别3000点,这种靠行政命令的指引还远远不够,应该形成制度性安排,以及惩罚性机制,让大股东圈钱的时候也能够三思而后行,想想这样圈钱划算不划算。

只有让大股东在圈钱的时候付出一定的代价,他们才不会肆无忌惮的圈钱,才不会把上市割韭菜当做最终目标。

2、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如何影响大股东风险和收益?

证监会发文称,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

这个政策直接对大股东圈钱套现做出了限制,属于提高大股东圈钱成本。

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股东的风险和收益。

同样的,这个规定也有一些漏洞,那就是大股东违规的惩罚机制。

现在大股东减持,也有很多政策限制,但是他们还是花式减持套现,根源在哪?惩罚机制不够。

比如,大股东隐瞒一致行动人,违规减持套现了29亿,一看证券法,只能定格罚款60万。

这种情况,会让今天和以往出台的所有政策,都变成一个笑话,股市也永远徘徊在3000点。

股市,不是公地,不是谁都可以过来割韭菜的。无论大股东还是金融机构,割韭菜,必须付出代价才是正常的市场。

引入和切实落实惩罚机制,才能够平衡股市的风险和收益,A股才会永远告别3000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