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施泉江

通讯员 李百洋


【资料图】

时已立秋,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俨然还是夏日。灼热的阳光,让气温居高不下。

刚刚出差回来的张卫民额头上满是汗水,但他仿佛不知疲倦,走进办公室,放下行李箱,就马不停蹄地打开电脑,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国家军队的需求密切结合,是我的心愿。”今年57岁的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张卫民,眼神温和而坚定。

参军至今34年来,他一直潜心科研,深耕气象海洋保障领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先后研制出多个大气海洋数值预报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五项。

今年7月,张卫民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

攻坚克难,潜心科研

数学专业出身的张卫民在1989年刚刚硕士毕业的时候或许没有想到,自己此后将会与数值天气预报结下不解之缘,一生投入到气象领域的科研中去。

“大气与海洋不仅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对我们联合作战指挥,对部队的行动以及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有着重要影响。”张卫民举出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诺曼底登陆、朝鲜战争美军仁川登陆的例子,来说明大气海洋环境保障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在他刚刚接触数值天气预报这一领域时,我国相关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可参考的资料寥寥可数。“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张卫民表示,那段时间加班成了研究人员的常态,经常是“白加黑”“黑加白”。“对我来说大气科学是零基础,只能经常去请教气象领域的一些专家,没有一手资料,就去看各种相关文献。”

不得不从零学起的他,并没有被重重困难阻挡脚步。经过三年的艰苦研究,以张卫民为核心成员的团队,终于研究出了数值天气预报某高效软件,完成了数值天气预报高性能计算领域拓荒的一大进步。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专注的科研精神、高昂的学习热情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张卫民在多个方向完成创新性的突破,为大气海洋环境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春风化雨,真情育人

“在我学术的‘幼年期’,有一双手扶着我探索前行。这双温暖的大手,就是我的导师张卫民研究员。”谈到张卫民导师对自己的影响,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罗藤灵十分感慨。

张卫民目前指导过的学生有五六十人,他们每一个在提到自己的导师时都满心敬佩与感动。对他们来说,张卫民既是他们科研道路上指路的明灯,也是一位如父亲般亲切的慈师。

在张卫民办公桌正对着的柜子里,摆放着许多张他与学生们的合影。不少学生都说,在他们困惑、焦虑的时期,张老师总是会细致地与他们交谈,送上温暖的鼓励与关怀。

2021年7月中旬,张卫民的博士研究生蒋逸飞被分配到离学校1800多公里的某单位实习,陌生的生活环境、工作节奏,以及还未确定的研究课题,让他陷入了迷茫。就在建军节当晚,蒋逸飞接到了导师张卫民来自长沙的电话。张卫民听学生诉说面临的困扰之后,耐心开导蒋逸飞,并给出了学习的指导建议。

这通电话让蒋逸飞深受感动——导师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竟然还记得关心自己这个在遥远的单位实习的一名普通研究生,这份关怀激励着他摆脱迷茫,沉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并最终取得了优秀的学术成绩。

“张老师对待学生,就像一位默默无言的老父亲,一直言传身教,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只要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会任由蹒跚学步的孩子去探索、去摔打、去磨练;但是一旦发现学生前进的道路有隐藏的危险,他总会主动提醒,必要时伸出双手纠正,把孩子们带到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学步。”罗藤灵感慨道。

初心不变,矢志报国

推开张卫民办公室的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整整一面书墙,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专业书籍。在书架最顶层,一架歼-20模型和055大驱模型被他珍藏着,一个是空军装备的代表,一个是海军装备的代表,海天之间,气象变换,始终不变的是张卫民一颗诚挚的报国丹心。

他说:“瞄准环境保障领域,勇攀数值预报领域的创新高峰,这是我作为军人的一个使命,也是我的初心。”

在张卫民花团锦簇的声誉与成就背后,少有人知道这位优秀的研究员起初是响应国家号召跨行研究的新手。从基础薄弱的科研困境中走到现在,他和像他一样的研究员们抵制住了各种外来的诱惑,“国家指哪我打哪”,随着时代变化,国家军事行动对环境保障的需要不断变化,张卫民始终一步步稳扎稳打,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不同的领域翻越一座座高山。

得知自己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卫民谦虚地表示,自己的荣誉离不开好的团队,要感谢团队带头人宋君强院士对自己的指引与帮助。

“我们的团队是从‘银河’计算机研究团队中走出来的,‘银河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团队负重前行。我获得的这些成就,应该说都是这个团队集体的贡献。”从军30多年来,张卫民始终怀抱着科技报国的热望,以“国家需要”为目标挥洒着汗水与心血。“军人的意志已经融入到了我的血液里。”他笃定地说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