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高校在教学创新管理的过程中,也逐渐将“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中国的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因此传统的高校就业培养体系已无法适应当前日益激烈的就业发展趋势。随着近些年来中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的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如教育部提出建设涉及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缓解就业难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助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创业门槛,增加创业资金和创业孵化服务,鼓励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就业,推动创新创业融合发展。


【资料图】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需要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本文章将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策略和对策研究的具体方法。这将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并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当前日益激烈的就业发展趋势。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发挥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优势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它具有其他领域所无法比拟的突出性优势。因此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有助于众高校更好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更好地将行业发展、岗位需求融入教学规划的设计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学的创新,从而为大学生人才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成长环境和就业环境。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创新力量永远是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优化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整合自身所拥有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构建出良好的实训教学机制,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构建出涵盖国家、社会、学校、师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管理联动体系。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素质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进而导致高校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普遍不足,无法进一步满足新时期各行各业对于创新发展的人才需要。因此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管理体系,有助于针对当前大学生能力欠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和指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择业观,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效果,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其就业竞争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欠缺与创新实践培养力度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完善高校的教育手段,增强学生自我提升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其拥有更高水平的创业素养和奋斗意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各类创业实践活动。

(三)有助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构建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有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学生具备很高的创业意愿和创新潜力,在创新创业领域他们自己具有独特能力和优势。构建创新创业管理体系通过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课程、组织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的系统管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掘他们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包括创业指导、创业资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器等资源。这些支持与服务将帮助大学生克服创业难题,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有助于提高高校推动产学研融合

高校产学研融合是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转化,以促进知识与经济的结合,并推动创新创业和社会发展。构建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技术转移与转化等方式,将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而高校产学研融合又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使学生能够参与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并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提高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学管理体系的结构比较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都根据自身教学管理的发展现状构建了综合管理和日常工作管理两个方面的创新创业管理系统,形成了教务处、创新研究院、创新教学管理机构相协调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体系。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结构单一化的问题,比如有的高校将创新教学的综合管理职责划分给学校教务处或学校团委;有的只是形式化地构建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教学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能也较为有限,无法发挥教学管理的协调服务功能;许多教学管理者无法有效地应对教学创新背景下较为繁杂的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另外,在教学评价与审核方面,也并未构建出专门的机构,无法保证创新创业教学的创新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二)创新创业培养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性较差

尽管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的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引导,许多高校也提高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但是目前来看高校所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存在不足,可能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和启发式的培养方法,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思维。高校与外部创新创业市场的连接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在找到市场机会和实际应用方面面临困难。例如,普遍缺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教学,培养实施的具体机制也不够完善。一方面许多院校仍然侧重于对专业背景知识的讲述,并未结合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性内容进行创新,也无法构建出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培养环境。有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指导,导致学生在法律合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面临困扰。另一方面,高校的专业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相脱离,落实工作的难度较大,学生所拥有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也比较少。尤其是创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较小,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具体内容;还有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资金、教材、教学效果等因素没能坚持下来,最终停办。

(三)缺少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专业师资

尽管教育部门针对高校教师的创新教学素质偏低等问题,构建了相应的教师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实践活动,并且覆盖到了全国上千所高校。但是实际的教学培养效果却不够理想,专业师资建设的实际效果也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许多高校仍然存在着创新创业教学的专项教师人员不足,教师缺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专业化素养,在师资建设管理方面也并未构建出科学有效的师资管理体系和教师优化提升的渠道。在优秀师资人才引入方面,普遍存在引入渠道较少,经费投入不足,优秀师资待遇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学校的创新创业支持系统可能存在缺乏资金、导师和行业合作的问题,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在具体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讲解或者分享相关成功创业的案例或故事,这些方式都显得较为死板。在教学评价环节,也并未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纳入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范围。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课程体系

国家在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课程教学体系,为优化学生创新创业的素养奠定良好的课程体系基础。在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高校要在课程体系的创新环节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学的重视程度。例如,不应该单纯将创新创业教学作为选修课内容,而是要构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的教学范围。同时还要配合相应的学分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学的特点,构建出针对性、科学性的课程体系内容。

高校应调整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和设置,注重实践教学和团队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模拟经营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性项目或实践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创业环境中。例如,创建虚拟企业或模拟创业项目,让学生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实际经营和决策,从中获得实践经验。创新创业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可以鼓励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解决现实问题或开发创新产品,促进学科间的合作与融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的资源和支持,包括创业资金、创业导师、创业指导服务等。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器或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场地、设备和专业的辅导资源,帮助他们将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四川传媒学院网络培训课现场

(二)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和水平与最终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因此在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的优化过程中,要进一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长期以来,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往往存在“具有着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却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问题,教师无法在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学环节中为其提供更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进而也影响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成果。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构建教师参与创业实践的培育机制,引导教师将理论知识进一步应用到实践场景中,提高其创业教育的综合素养。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计划,包括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实践案例分享、教学方法与工具的培训等。这将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创新创业领域的专业素养。

高校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与其他院校或用人单位达成师资建设的合作计划,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特色化的培训项目,同时利用人才流动机制优化学生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促进创业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设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在高校内邀请成功的创业者、行业专家或企业家作为导师,为学生提供实际经验和指导。导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或团队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计划,并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支持。加强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外部组织的合作,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邀请企业家、创业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教学和指导,引入实际案例和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高校可以积极支持教师进行相关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以增强教师对创新创业实践的深入理解,并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水平。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机制的构建是进一步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状况以及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是否科学的重要途径,对优化当前创新创业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体系创新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构建出针对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以便进一步提高学习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其符合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教学考核的结果也可为教学决策和创新创业教学的调整提供重要的依据。为此,高校要首先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核心,进一步构建创新创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还要形成可量化、可改进的评价实施机制。例如,在对具体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进行综合考评时,要针对性地考察项目成员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创新创业实践中。例如,可以组织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或创业实训,根据团队的项目落地情况、市场反馈和运营绩效等来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此外,可以结合创新创业实习报告、实践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进行评估。既要考察学生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又要考虑团队的协作能力。可以通过个人报告、团队展示、个人面试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学生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贡献度。邀请学校内外的学术评委和行业导师参与评审过程,他们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有深度的评价和指导。通过专业的评审机构和评价标准,可提高评估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对于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并根据评价结果设立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

四川传媒学院SYB课教学现场

(四)搭建创新创业的线上教学服务平台

高校要在区块链技术优势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校内、校外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例如,要更加主动地与企业达成实训管理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构建校企合作线上教学的门户网站,合作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网络教学实施、学生实习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开展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远程指导教学。在实训教学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人才培养形成分布式方教学系统,从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信息化教学体系。教师也要利用这一系统优势,实现去中心化、高效化的教学信息存储,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教学信息,从而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提升需求提供精准性的服务和指导。线上教学服务平台可以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安排进行学习,无需受制于传统教室的限制。这种灵活性和便利性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创新创业往往需要学生拥有自主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对于企业来说,要进一步借助信息共享平台,选择适合其岗位发展和人才培训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需要高职教师要在“双师育人”模式中将每个学生从入学到实习的能力提升过程,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进行存储,以便在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为其提供重要的参考。线上教学服务平台可以集结各个高校、企业、行业的丰富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学习资源和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得最新的创新创业课程、案例分析、专家讲座、创业竞赛等学习机会,拓宽了学习领域和获取知识的渠道。

总而言之,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有责任以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为基础,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内容。它要求高校要积极地调整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将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以便更好地带动就业,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利的保障。

特邀作者:王国泰,四川传媒学院电影学院党委书记,讲师,从事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工作。

(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