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人”到“贵州人”,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晓辉十余年来扎根贵州,凭着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对集成电路事业的热爱,带领振华风光这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三线企业,闯出集成电路芯片研制的新路,而他也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者。


(资料图)

2011年赵晓辉初到振华风光时,面临的却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厂房设备老化,人才流失严重,人均月工资不到2000元,职工士气不振。面对这样的局面,时任常务副总经理的赵晓辉不是没有想过退缩,对于他这样既精通科技又熟稔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来说,走到哪都能有“金饭碗”。然而在振华风光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被上级组织中国振华“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企业文化所吸引,被振华风光干部职工想把公司发展好的迫切愿望所感动,渐渐地融入到了振华风光这个集体。

赵晓辉明白,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闯出一条新路。他在当时基础管理较弱的振华风光提出“强创新、重研发”的理念。在他的带领下,振华风光多措并举,聚拢了一大批集成电路设计高端人才,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形成贵阳、成都、南京、西安四大研发中心布局。振华风光也逐步从单一生产加工型企业,蜕变成集“设计——晶圆工艺开发——封装测试”为一体的高端集成电路研制企业。

赵晓辉亲自带队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带领公司重回国家军工科研主战场,陆续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3亿余元,研发多款替代国外封锁的高端集成电路。加快布局国产替代集成电路的研发,推出200余款国产化产品,解决了装备配套急需。目前,公司已成为贵州乃至中国西南具有代表性的集成电路企业。2011年至2022年,振华风光营业收入增长22.7倍,利润总额增长295.4倍。2022年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赵晓辉常说:“市场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在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大背景下,他提出构建“‘市场——科技——生产——质量’一体化大市场”发展格局,抢抓国产化发展良机,在全面打造高素质的营销团队的同时,大力布局研发,为市场提供充足“子弹”,强化生产系统和质量保障能力,以大市场促进公司发展大飞跃。

针对集成电路手工生产效率低下、质量不稳定等问题,2013年,赵晓辉提出要从“制造”向“智造”提升,全面实现生产线“去手工化”,并牵头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自筹资金、国防科工局项目支持、股东增资等方式,全面提升生产线制造能力,使产能提高了20倍,封装型号由几个增加到100余个,产品合格率达99%以上,增强了公司对装备配套的综合保障能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这是赵晓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1年的振华风光共有255人,本科以上学历40人,研发团队仅有10余人,研发能力低下。他借助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大力推行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对集成电路行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牵头推进多元化薪酬体系和激励手段,制定青年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人才“蓄水池”,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效活力。目前,公司职工人数较2011年增长3倍。引进博士(后)5人、硕士82人,本科学历419人,专业从事半导体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共243人,为公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职工人均年收入也由2011年不足3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0万元,增长了6.4倍,职工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呈几何倍增长。

2020年,为使公司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创板注册制的机遇,赵晓辉决定带领企业向资本市场迈进。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振华的大力支持下,历经21个月,振华风光于2022年8月26日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33.50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作为振华风光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晓辉秉承“为社会做贡献、为企业求发展、为职工谋福利”的企业宗旨,秉持“以党建引领赋能生产经营业绩提升、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以人才创新开辟新赛道”的发展思路,带领干部职工强化科技攻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构建集成电路创新发展体系和区域研发格局上下功夫,大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以振华风光的改革发展成果推进职工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以振华风光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审:曹 轶 王 琰

二审:林 萌

三审:李 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