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从今天(7月8日)起,财经频道隆重推出《“专精特新·制造强国”调研行》系列报道,记者深入产业一线,挖掘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特色、亮点和成就,展现中小企业的大能量。调研行将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历程,讲述细分领域里坚守深耕的故事,解密“卡脖子、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科研技术。调研行报道的第一站来到了浙江杭州,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一下当地的中小企业是如何走出一条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视频加载中...“以光为尺”:深耕20年 精进三维测量核心技术在浙江杭州一家专精特新企业,新员工正在办理入职手续。今年公司招聘了约一百名高校毕业生,50多个研发岗位,近九成招聘的是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去年博士毕业的龚晓,目前在这家公司算法部门工作。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算法工程师 龚晓:国家对新兴专精特新公司的扶持力度比较大,薪资待遇不比500强差,最重要的是看行业方向,现在AI(人工智能)用到三维视觉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行业。“以光为尺”的背后:深耕核心技术 拓展应用场景龚晓看好的方向,正是公司创始人李涛20年来一直专注深耕的非接触式三维测量技术。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李涛:形象地讲,它是用光做尺子。所有光照射到的、扫描过的地方,都会在电脑里面形成高精度的数字模型。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杰:在恒温恒湿实验室里,经过计量机构验证的测量标准器,碳纤维基座上的两个金属球体之间的球心距是30.0436毫米。实验员把它放在测试平台上,大概2秒测量结果就出来了。这次测量的结果是30. 0469毫米,与标准相差0.0033毫米。李涛说,20年来不间断研发,使得三维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从工业生产中对产品、零部件进行质量检测,再到文物数字化建模,甚至是口腔正畸、牙齿种植,都可以用到这项技术。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李涛产品的形态不同,应用领域不同。但是从研发角度,我们在软硬件技术上大概有60%到70%的底层技术是共通的。“人体探微”的奥秘:提升国产化率 实现自主可控在浙江杭州,有专精特新企业依托核心技术,拓展应用场景,也有企业深耕核心产品,不断提升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率。这台泌尿外科微创手术设备来自一家成立30年的企业,而这家公司是从最初打磨光学镜片、加工机械零部件的“小作坊”发展起步的。杭州好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磊:这个产品是20年前的经皮肾镜,当时做手术的时候,创伤可能达到直径7毫米。经过这么多年的技术更新,目前这个产品光学系统镜头已经能做到直径0.8毫米。成人患者可以实现当天手术、当天出院。这款0.8毫米直径的内窥镜头,还不到一粒小米一半的大小。目前,这家企业能生产的最小尺寸的内窥镜,直径只有0.35毫米。“工业味精”的诞生:挖掘细分市场 填补需求空白拓宽应用场景、提升自主化率,都是为了扩大市场规模,但在浙江杭州,也有专精特新企业瞄准了规模并不大,甚至被很多人所忽视的细分市场。一家高分子材料企业主营不粘锅涂料的生产,生产过程中,除了核心材料,还会用到多种化工助剂。杭州吉华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钱涛:助剂被誉为是“工业味精”,用量只有涂料产品的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但是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流平剂,不粘锅涂层就很难做到表面光滑。因为用量少、规模小,这些助剂过去只有国外化工巨头在生产,国内鲜有企业涉足。2020年,这家企业开始规模化量产助剂。“以塑代铝”的前景:顺应产业趋势 瞄准未来需求除了挖掘细分市场,一些专精特新企业也顺应技术、产业升级的趋势,瞄准未来的市场需求。这种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材料其实是一种导热性能优异的改性工程塑料。室温环境中放上两块同体积冰块,改性工程塑料上的冰块融化速度要快得多。这种材料在很多方面的性能,与金属铝十分类似,在生产成本、环保性等方面,比铝更具优势,是一种有望大规模替代金属铝的新材料。杭州本松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周永松对我们来说,这个技术是专一、集中的,要把它挖深、做透、走高。择一米宽 掘万尺深 “专精特新”铺就高质量发展之路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杰挖深、做透、走高,是这次浙江杭州调研之行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里的很多中小企业,在长达十年甚至更长的创业历程中,始终保持高度专注。他们或是“以光为尺”,用20年时间把三维测量技术的精度从毫米级提升至微米级;或是“以塑代铝”抢抓绿色发展新机遇,用创新研发的低碳新材料,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他们有眼光,找准了自身发展的定位、方向和赛道;他们有定力,抵住诱惑,对盲目多元化坚定说不。在当下这个呼唤专精特新的时代,他们择“一米宽”,却掘出“万尺深”,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铸就了制造强国的坚实未来。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编辑:张娅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