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以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影响,国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再次上升,中资银行面临着更具挑战的外部经营环境。

11月29日,由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国际”)、穆迪公司联合主办的“中诚信国际-穆迪2023年信用风险展望年会”在线上举办。

会上,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部总监温宇琪,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部总监费腾与穆迪金融机构部高级信评主任诸蜀宁围绕"中资银行能否成功应对更具挑战性的运营环境"展开讨论,共同展望2023年,面临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挑战,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业的信贷投放和财务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

上市银行信贷结构已发生变化

2020年以来,随着各类银行根据国家监管政策导向,加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银行业信贷结构正在发生改变。

费腾指出,前几年银行的零售贷款占比是逐年提升的,但近年随着银行业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同时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零售贷款占比转而向下。

从A股上市银行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末,A股上市银行零售贷款总额在总贷款中的占比较年初下降到42.74%。截至2022年6月末,这个比例进一步下降到38.60%。

费腾直言,近年银行更加聚焦于对国家重点领域信贷的投放,一方面是受到监管政策推动,另一方面是出于银行自身发展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分散金融风险的需要。

与此同时,费腾指出,随着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的持续深化以及坚持“房住不炒”等构建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政策推进,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自2021年以来明显放缓,这使银行业整体的信贷投放结构和重点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银行业整体而言,对公信贷占比高于对私,但在房地产贷款领域情况相反,按揭贷款是大头,对公房地产贷款包括对开发贷、非开发贷的对公贷款是小头。”诸蜀宁进一步指出。

他表示,从房地产贷款增速来看,对公房贷从去年年初开始就进入萎缩状态,也就是净投放量不及还本量,呈现贷款余额负增长,彼时正好是房企三道红线落地、银行房贷集中度上限出台之际,严监管政策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对公房贷余额的萎缩状况也基本延续了一年,直到今年第一季度增速开始出现反弹,从萎缩慢慢地向维持余额不增不减的状态转变,今年第二季度、三季度又缓慢地变成了正增长状态;对私方面,按揭贷款增速则是呈现逐渐减速的状态,也就是说,尽管贷款余额还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在慢慢下降。

房地产行业调整冲击可控

展望未来,新出台的监管政策允许延长房企到期贷款的展期长度,即可以在目前政策允许的基础之上再额外地展期一年。诸蜀宁表示,这项措施对房地产企业现金流有极大的帮助,但同时银行的负担会有所加重。

按揭贷款方面,穆迪注意到,今年下半年以来,各家银行按揭提前还款的速度在加快。诸蜀宁表示,这一情况不会产生信用风险问题,但意味着银行可能面临再投资的风险,尤其在当前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如果借款人提前还本,银行还要考虑把资金怎么再投放出去。银行可能面临优质资产挑选困难,也就是资产荒问题,不会直接对资产质量有影响,但对资产盈利有影响。

就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冲击而言,温宇琪表示,今年前三季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市场主体受到较大冲击,同时国际局势也加剧了原材料和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加上房地产市场环境变化、一部分房企风险有所暴露,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规模有所反弹。

诸蜀宁认为,房地产行业的调整过程将是长期的,这一过程对国有大行、股份制行等全国性银行的影响可控,但对于一些中小银行、农商行可能造成的风险值得警惕。

诸蜀宁表示,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大部分不是总部贷款,而是对于房企下属子公司贷款,也就是项目贷款,通常有大量抵押品,主要是土地、在建工程以及预售的一些住宅项目,和无抵押贷款或者无抵押债券这类业务的风险属性是不同的。他坦言,从量上看,中资银行的对公房地产贷款敞口大概在7%、8%左右,国有大行更低,甚至有些5%都不到,所以这类房贷的不良风险暴露,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的影响并不高。

中小银行仍面临较大压力

当前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挑战加剧,加之国内曾出现多起地方性银行风险事件,中小银行的潜在风险问题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此次会议上,多位专业人士指出,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同、各类金融机构客户资质差异、资产质量起点不一等因素影响,当前国内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穆迪指出,当前中国银行业高风险机构集中于农村金融机构这一类型,尽管这类机构规模小,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问题仍不容忽视。

费腾指出,目前,银行业新增贷款投放仍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化,2022年以来新增贷款规模和增速较快地方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银行面临着一定的信贷投放压力。

他表示,近两年银行加大对新兴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相较于传统贷款,高新技术、绿色和普惠这些领域存在着专业程度高、分布广、风险高等特征,通过传统手段展业则存在效率低、盈利弱的问题。很多银行在不断探索新的信贷投放模式,比如运用数字化手段在获客、营销、风控等方面,但也导致中小银行在获取优质客户方面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他认为,中小银行未来更应该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用科技手段做好客户管理和风险研判,提升信贷业务专业化和特色化程度。

从资产质量方面来看,温宇琪表示,得益于银行业普遍加大了对不良的处置力度,推动了资产质量指标整体改善,所以各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指标分化的态势有一定程度的趋缓,但中小银行不良压力仍较大。

具体而言,国有大行、股份制行因客户质量较优秀,且具备比较高的风险管理和不良化解能力;城商行凭借较大幅度的拨备计提以及不良核销,资产质量指标保持良好,但受制于较高的区域集中度和信贷结构,在区域经济波动和一些行业风险暴露的影响下,不良率上升压力还是比较大;农商行则因客户资质相对下沉、风险管理水平相对有限,整体水平仍然较弱。

“由于宏观经济目前尚未全面恢复,对于经营区域比较集中的中小银行,特别是主要服务对象是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小微客群的农村金融机构,加上不良化解手段相对单一,未来还是面临比较大的风险管控压力。”温宇琪表示。

诸蜀宁表示,目前中国高风险机构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商行、农合行和信用社,换而言之,高风险机构的个数散落在小的农村金融机构当中。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当前国内的高风险银行机构体量小,但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过去出现的风险事件中,一些小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将负债端渗透到全国,使这类机构本应局限在地方的风险扩散到金融系统成为可能。因此,尤其要警惕多家问题机构出现散点多发或散点集中爆发可能给金融系统稳定性造成的冲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