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欧洲工业“起死回生”了?

我们都知道,自年初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经济就陷入了双重窘境中,一方面是“能源危机”,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缓慢,部分企业开始迁移,欧洲“去工业化”明显。

然而,最近,有报道称,欧洲工业的情况有所好转了。欧盟27国的制造业产量在8月和9月都创下了历史新高,8月欧盟27国的工业生产增长率更是扩大至3.5%。75%的德国制造企业在没有减产的情况下节省了天然气。

这些数据似乎都在说明,欧洲已经度过了工业危机了。那么,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不可否认,面对能源危机,欧洲工业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却掩盖不了关键行业发展的疲倦,特别是那些依赖于能源和天然气的工业,他们受到的冲击依然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目前欧洲企业面临的能源成本高昂,大量天然气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直接高出美国本土的4倍左右,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些高耗能公司的破产倒闭,特别是钢铁、铝、化肥和电力等行业。目前,欧洲一些主要钢铁厂和化工厂已经停产,70%的欧洲化肥工厂也已经停产。

所以很多企业都开始选择迁出欧洲,选择到低成本的地区进行生产。而在这其中,作为欧洲盟友的美国更是颁布了《通胀削减法案》吸引企业迁移,巨额的补贴政策,让部分欧洲企业是“身在欧洲心在美”,欧洲制造业就面临着可能被掏空的局面。欧洲的各国政府为挽留企业就不得不配套更有吸引力的补贴,从而使欧洲出现战略透支的情况。

面对能源短缺这一困境,欧洲工业不能不寻找一条新出路,新能源似乎成了首选。但是,目前欧洲的现状却是什么呢?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了重启煤电等阶段性的后退,这一改变必然会导致欧洲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

欧洲去工业化似乎成了现实,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相关产业长时间的停工停产,或迁移出欧洲,必然会对欧洲基础产业造成伤害,甚至还会动摇欧洲经济根基,如何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能源供应,并寻找出替代能源,或许这才是是欧盟各国未来几年甚至是几十年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