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沙漠种树场景。张博摄

一望无际的光伏“蓝海”。张博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库布其沙漠里的穿沙公路。白富华摄

库布其沙漠的绿色早已为世人熟知,然而当我进入沙海腹地的时候,还是被它无垠的绿浪惊到了。库布其的绿色和很多生态群落的绿色有本质的不同。比如,大兴安岭的绿是浓稠滴翠的,是多变层叠的;草原的绿色是细密而广袤的,是柔美而温情的……库布其的绿色则是沙漠上生长出来的绿色,是沙丘、湖泊与绿植交互衬托的彩练,兼备沙丘的黄、湖泊的蓝和植被的绿,粗犷而豪迈。这黄蓝绿中间,又点缀着许许多多零星盛开的小花,那是柠条、花棒、羊柴、四翅滨藜等灌木开出的花朵,给粗犷无垠的沙海缀上了闪烁的星眼,赋予沙海灵动的柔情。

穿沙公路如一条巨龙,游动在沙海中,将茫茫沙漠分隔两方。道路两边的护路林带如两条翠绿的长廊,不断掠过我们的车窗。探出车窗眺望,漫漫沙丘上挺立着无边的绿植,将沙丘覆压在绿色屏障之下。沙丘并不高大,几乎所有的丘顶都有平缓的沙丘脊线,而丘顶之间的丘间低地,却绿意葱茏,植被茂盛。我让司机放慢车速,缓缓前行,好让这一幅绿意盎然的画卷如清泉流入我的心胸,涤荡我的思绪。

司机李挺其实是一名治沙技术主管,是个库布其“百科通”。据他介绍,眼前漫野绿植是借助库布其治沙科技“乔灌草181立体化生态模式”发展而来的。这是一种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有效的生态治沙模式,即以灌木为主体,乔木、草本植物为补充的立体化生态治沙模式。乔木挡风防沙、灌木抗旱固沙、草本固氮改土,三者混交共生,取长补短,其比例为灌木80%,乔木与草本各占10%。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3种植物生长期的需水特性。根据实践经验,乔木生长需水量最大,不适宜在库布其沙漠中大面积种植。而灌木大多为沙旱生针叶植物,需水量和蒸腾量较小,所以在沙漠绿植中应占主角。草本植物作为经济价值的补充和沙漠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在植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种植被高中低巧妙搭配,成为库布其治沙经验中最有科技含量的模式之一。

说起库布其治沙模式,李挺如数家珍。“库布其模式”最重要的内容是“政府政策性支持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和生态成果共建共享”。这段话让我颇感喜悦,因为我发现“库布其模式”在原先的“四轮驱动”上增加了一个“生态成果共建共享”。这说明库布其生态治沙,是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炼和丰富完善着其内涵精神,并没有一成不变地死守“功劳簿”,在已有的阐述中“画地为牢”,而是在时代要求的召唤下,不断地锐意创新,以实践经验来反哺治沙模式,让其不断发展完善。这是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也是一条求新求变的理论探索之路。这条路上,库布其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也收获了大自然无可比拟的“绿富同兴”的恩惠。我心悦然,为别离多时的库布其有这样突飞猛进的变化而激情涌动,眼前一拂而过的绿植,似乎张开了臂膀向我扑来,要给我一个结实的拥抱。

李挺非常健谈,一路驾车一路不停地倾吐着他对库布其的感情。

2014年大学毕业后,李挺作为一名测绘员加入了一家治沙环保企业,投入库布其治沙事业中。很多治沙项目的前期工作都需要以测绘数据为基础,这是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回想那些年,他们在无边的沙海中进行测绘工作,一走一整天,甚至是连续多天都会待在沙漠里。带的水和干粮消耗光了,没有给养补充,人就得挨饿、干渴,还得忍受30多摄氏度的高温。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一般人根本无法忍受。李挺说,当年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留下来坚持测绘工作的现在只有他一个,其他人都去大城市寻找自己新的生活目标了。

那你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呢?难道你不怵沙漠的艰苦环境吗?我问李挺。

李挺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库布其人,天然地就深爱这片沙漠,也因为父亲的治沙梦想,这才坚持下来了。李挺徒步完成了库布其沙漠治理工程240余万亩面积的数据收集,为治理库布其沙漠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可靠依据。他也是所在企业里最早掌握无人机测绘技术的工程师,从一名测绘员一步步成长为治沙技术主管。李挺不仅走遍库布其沙漠,还考察踏访了乌兰布和沙漠、阿拉善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100多万亩沙地的测绘工作。

李挺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生活,他一个人留在沙漠,聚少离多,生活多有不便。但一看到眼前的这片沙海绿荫,他的心情就不一样了,什么烦恼都会忘掉。他知道,自己的奋斗已经完全融于治沙事业中了,库布其已经成为他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一个“光伏+”综合产业示范园里,李挺把车停了下来,他的同事、治沙多年的赵兴旺已在光伏治沙展厅前迎接我们了。

赵兴旺是一位70后,圆脸大眼,朴实宽厚,他带我们登上了“光伏+”治沙综合项目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展眼四望,高大的樟子松林与灌木丛连成了绿色林海,起伏于沙丘之上。沙丘成为林海中明黄色的点缀,其间10万亩光伏板在阳光下浮动着耀眼的蓝波。这是库布其治沙的又一种诗意呈现。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迎着阳光静静地横卧在钢柱支架上,远远可见蓝板之上竖立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字,表达着库布其人“治沙播绿,绿富同兴”的信心和激情。

光伏蓝板的支架高低不一,有的高达3米,也有矮一些的,分别用于不同的种养模式。板下可以养羊、鸡、鸭、鹅和种草种药材,还可利用一种叫“四翅滨藜”的灌木,在板下沙层接种肉苁蓉,并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赵兴旺兴致勃勃地说,板上双层发电、板下双层生态、板间双层养殖的“三双”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模式,是库布其治沙模式新的实践探索。

走进光伏蓝海的中间走廊,我们看到了鸡、鸭、鹅等家禽正悠闲地在绿草丛中觅食。新建成的钢丝围栏,闪着明亮的光泽。在光伏蓝板下走了一个来回,我们深深感受到,“库布其模式”正在创造着敢为人先的业绩。

走出光伏蓝海走廊,我回头发现右侧的蓝板随着太阳光在自动旋转。赵兴旺说,这是新开发的追光蓝板,这种蓝板如向日葵一般,始终追着太阳光旋转,增加了光照时间和受光面积,发电量自然就提高了。经过解释,我豁然开朗了,原来这里的“黑科技”还真不少。

返回前,我们与赵兴旺告别。天空飘浮的云朵如丝绵般轻柔舒展,如骏马般自由奔驰。库布其在黄蓝绿的交织中,宛如一幅缤纷的画卷。

库布其的柠条、花棒、羊柴3种比较常见的灌木正在花期,沙丘绿谷点缀着粉色、黄色的小花。

李挺说,柠条花期即将过去,花棒、羊柴花期正当其时。因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库布其的花朵都比较小。过去这些地方都是满地黄沙,沙丘移动起来像一头凶猛的巨象,霎时间就来到眼前。在沙海里行走,必须把自己包裹成“粽子”才能应对风沙的突变。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起风了,沙子就飞扬起来,刮得天昏地暗,让人无法忍受。像眼前沙丘上这么多绿色,以前真都不敢想象。库布其人深受沙害之苦,治沙成为沙区群众的共同梦想。200多支民工联队,在治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植树方法,发明了诸如“微创植树法”“削峰填谷风向数据植树法”“甘草平移治沙技术”等众多的植树治沙方法。如今,库布其的治沙技术延续着“遵循沙漠生态自然规律”的逻辑,在种质资源、生物肥料、生态绿化、产业开发等多方面持续创新,形成各种完备的生态发展体系和治沙兴业策略。

车到沙峰绿谷,我们下了车。这是一处刻意留下的沙丘,高约50米,海拔1074米。这个名字取“风削沙峰,林添绿谷”之意,为库布其治沙留下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沙台,也是库布其沙海瞭望台。沙峰下,有石板阶梯通向峰顶,沿途种满了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混生一处,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群落。乔木有樟子松、梭梭、胡杨、云杉、山桃、杨树、祁连圆柏等;灌木有沙柳、柠条、沙棘、羊柴、花棒、四翅滨藜等,还有两种沙漠中稀有的常绿灌木沙冬青(阔叶)与沙地柏(针叶);草本植物有甘草、黄芪、苦豆子、肉苁蓉等。这些绿植高低错落,互为依赖,深深扎根于沙地之中,演绎生命倔强生长的奇观。

登上沙峰,站立丘顶,放眼望去,库布其绿海尽收眼底。四面极其空旷,漫野的沙柳、梭梭、柠条、樟子松等乔灌植物往远处铺展,绿色如海,随着沙丘起伏而呈现浪涌波翻的奇境。天地一片苍茫,沙丘的黄与植被的绿混搭间夹,远望如无边的绿锦勾勒了金色的条纹。近处沙柳环绕瞭望台,羊柴、柠条等众多灌木藏身沙谷,锁住沙龙飞扬。风削平了沙丘顶部,沙子随之落入谷底,沙谷逐渐被填满,沙海逐渐平坦起来,因此沙子流动性大大减弱,为飞播造林提供了便利条件。

走下沙峰绿谷,李挺发现路边有枯萎的梭梭,于是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梭梭的根叶,研究着枯萎的原因。我不明就里,以为他怕枯萎的梭梭不太美观,要拔除它。经过李挺解释,我才知道这一棵棵绿草,抗旱性并不一样,有的弱株枯萎得快,但它带有沙漠生物学的科研价值。把枯萎原因研究透彻,才能保证沙漠绿植旺盛生长。

绿染库布其。这一棵棵草木,这一片片绿洲,蓬勃着生机,孕育着希望。我相信,库布其的绿色一定会更加浓翠、更加葱茏、更加辽阔……

制图: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6日 20 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