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月薪1.5万以下的美术设计,都可以被AI替代。”
这句话在2023中国国际AI游戏产业大会现场一出立刻语惊四座,成为会后采访时各路记者的关注焦点。
(相关资料图)
游戏行业是离AIGC最近的行业。当AI抢走游戏人的饭碗,这种危机感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之中,也在向游戏领域的教育体系蔓延,让企业和学校共同思考一个问题:究竟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又该如何被培养出来?
游戏和AI:相互促进
根据伽马数据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AIGC发展前景报告》,超六成头部国内游戏企业明确布局AIGC领域,48.7%的国内游戏企业认为AIGC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与储备。从见诸媒体的消息来看,游戏美术设计工作者中,已经有第一批人饭碗不保,但是企业对AIGC人才的需要仍真实存在。
业内认为,现在AI技术的进步会对游戏行业原有的岗位配置和工作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AI技术可以赋能游戏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各个环节,比如研发期的剧情创作、音乐、音效、玩法逻辑,市场发行期的用户画像精准投放以及运营期的数据分析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游戏也能够为AI技术提供高度可控的模拟训练环境以及海量的实验数据,推动AI在技术创新、应用拓展和跨越的反哺等方面进步产生价值,关键在于劳动者是否能够把AIGC变成能力的一部分。
波克城市副总经理张韬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与AI的互相促进,其实是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为解决现实问题寻找通路。“游戏行业是最快被AIGC改变的而已。它一定是一个不断相互促进的研究过程。”
行业的改变不仅仅是单纯岗位的消失和转换,还有对从业者的心态影响。历史有时惊人相似,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曾出现过机器大量取代人力劳作导致失业而发生毁坏纺织机的事件,现在关于AIGC的探讨同样围绕新技术会不会抢走人类的饭碗。
新技术带来的冲击并非个体能够完全消化,需要的是整个组织在流程管理和知识沉淀方面的努力。毕竟,技术优化的调整会实时发生,但留下的员工保持积极的心态工作同样重要。在回答第一财经如何引导员工以积极心态迎接AIGC时,张韬分享了波克城市目前的做法:建立内部的知识分享机制,比如美术设计的同学通过小组形式内部分享不断地拉齐大家对AI的认知,并提高相关的操作能力。此外,波克城市还与高校成立AIGC产教中心,发起面向全国高校,招募大学生游戏开发团队的游戏开发者大赛。
“从市场来看,不是说裁员了一些人就把它放大成AI要替代人类了,我觉得这就过于夸大了。”张韬觉得,行业的进步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推动游戏教育变革
既然AIGC对游戏有如此大影响,高等教育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使学生能适应这个时代?
“2015年的时候我们和年轻的老师说,现在技术发展这么快,我们培养方案每年必须要变,课程必须要变。不变的话我还能干到退休,你们就是下岗。”中国教育部高校动画与数字媒体专业教指委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黄心渊说他曾经这样开玩笑,但背后只有一个指向:“任何时候都一样,自己不迭代、不进步了,就会有问题。”
早在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动画专业下设了一个叫做“互动艺术”的专业方向,成为国内首批开设游戏相关专业的高校。2007年,专业方向从互动艺术变成了游戏设计。黄心渊认为,游戏教育不是要思考流行的技术热词,最关键要思考的热词所能带来的结果,其实就是解决生产力、生产成本和传播瓶颈。未来会有更多依托AI的游戏生产工具,人才培养方案也会面临调整。“我觉得到今天为止,都还是挂羊头卖狗肉地做游戏教育。包括我们做电子竞技,也挂在艺术与科技下面,但后续我觉得也有希望、有机会,专业这块还需要做好多工作。”他说。
在北京邮电大学讲师陈柏君看来,首先要提升游戏设计类课程的优先级。“学生的游戏设计功底非常重要,有些人觉得游戏策划没有办法教,还有人觉得游戏设计没有办法教,很多游戏设计的理论都可以在高等教育阶段给学生打基础,这类课程的优先级要比其他的几类要放在更高的位置。”其次要发展跨学科教育与全人才培养,类似于STEM教育的不断发展,最后是教师授课过程的改变。“老师应该用创意激发的方式,而不是知识传递方式。现在学生可以向谷歌学习,可以向老师学习,可以向同学学习,可以直接问ChatGPT,我们在课堂授课过程当中更多是激发学生创意的角色,而不是向学生推送知识的角色。”
“我相信当我们不断地重视游戏设计理论,不断激发学生自己的创意,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和AI成为很好的朋友,不用焦虑和担心自己的工作被AI取代。” 陈柏君说。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