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CNMO手机中国 7 月 27 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今日宣布取得重大突破,经过13年的合作研究,成功系统鉴定了引起籼稻和粳稻杂种不育的关键位点,并深入解析了其中一个最主效的位点的基因克隆和遗传、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于《细胞(Cell)》期刊上发表,从分子层面阐明了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解开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被认为是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我国北方多种植粳稻,南方多种植籼稻。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袁隆平先生研发的杂交水稻主要利用了籼稻亚种内的杂种优势,取得了水稻大幅增产,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一般来说,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
然而,想要在籼稻和粳稻之间育成超级杂交稻一直是育种家们的关注焦点。据预测,如果实现这一目标,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将比现有杂交水稻增加15%以上。然而,籼稻和粳稻之间存在严重的生殖隔离,常常表现出杂种不育现象,成为阻碍杂种优势利用的最大障碍之一。
这次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团队成功鉴定了引起水稻杂种不育的关键位点,并深入解析了其中一个最主效的位点,发现该位点由紧密连锁的两个基因组成,其遗传效应遵循天然的基因驱动模式。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基因的演化规律以及其在不同水稻种质资源之间的分布。
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表示,该成果不仅从遗传学角度明确了控制性状的基因位点和遗传模块,同时从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角度阐明了其中间的细节,为未来超级杂交稻进入完全分子设计的新阶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目前,杂交水稻已经成为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手段,而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更是备受瞩目。中国科学家在水稻杂种不育领域取得的这一重大突破,或将推动超级杂交稻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助力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