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李栀子
(相关资料图)
“你看,都是宋代修建的下水道,路北的是北宋时期修建,砖砌严整且掺加白灰泥防渗漏,部分还有券顶加固;路南的建于南宋,相比之下就简陋、粗糙得多,反映了宋金对峙时期双方实力的变化。”7月28日,在邓州市团结路宋金古街遗址二期考古发掘现场,随着工作人员的指点讲解,千年以前的历史画面仿佛跃然眼前。
一街之隔,见证数百载光阴变迁匆匆。眼前这条不足10米宽的宋金时期古城街道,正是千古名城邓州的兴衰往事缩影。
2021年,位于邓州市团结中路的城改安置房地基施工时,在原有路面下发现夯土路基,夹杂着大量砖瓦、陶瓷残片,路基两侧还有大型排水设施遗址。消息上报后,施工项目被紧急叫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随即派队进驻现场。
通过对一期遗址的清理发掘,道路遗迹及两侧分布排列的房基面貌得以展现,出土了炉灶、作坊、灰坑和丰富的瓷器、陶器、铜器、石器具等遗物,年代多为宋金时期。众多证据初步表明,这是一处宋金时期的工商业城市遗址。
“这就是宋代邓州的商业街。”已在发掘现场工作近3年的一位考古队员表示,目前考古发掘取得的重要发现有宋金时期商业大街及两侧对称分布的砖构沟渠设施和明清时期庭院遗迹。
考古团队公布的报告显示,宋金古街遗址出现的房屋横跨排水设施,印证了《营造法式》中的相关记载,对进一步研究宋代城市排水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说明宋代已出现沿街设市、侵街现象,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建设转型期由里坊制到街巷制、经济转型期由传统重农抑商到提倡商品经济,提供了考古学实证。
虎面瓦当、陶扑满、陶骰子及瓷制围棋子、瓷狮子摆件、铜镜、骨簪,从宋金古街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也不乏充满生活趣味的装饰、休闲用品,呈现出的宋代百姓日常生活百态让观者大感鲜活、生动。
邓州现今地面历史文物遗存也十分丰富,在城区就有花洲书院、福胜寺塔、汉代华表、月牙池等“邓州八景”。其中,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的福胜寺塔,距离宋金古街发掘现场仅百米之遥。
若从七层砖石结构的福胜寺塔上向北眺望,宋金古街二期遗址紧邻寺墙外侧,而原本覆盖其上的团结路向东西延伸,与一期遗址分布走向完全一致。被当地群众称为“寺后街”的这条古街,已历千年风霜。
“寺后街一直都是繁华之地,现在街道两侧还有‘进士宅’等明清古建大院分布。”邓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赵银平说,在宋金古街一期、二期的发掘过程中,大量出土的瓷器种类丰富,仅釉色就有青釉、白釉、黑釉、青花等十余种;既有发源于本地的邓窑邓瓷,也不乏白瓷、影青等其他宋代名窑瓷色;以瓷碗、瓷盘等日常用器为多,也有包含佛教造像、图案的饰件,足以证明宋金时期此地曾经繁荣兴盛一时。
实际上,在2016年对团结中路的路面改造时,从地层翻土中就发现了大量瓷器残片。邓州市收藏家协会在对这些瓷片进行鉴定后,发现年代跨度从宋金至元明清皆有,窑口以邓州青瓷为主,还有临汝窑、钧窑、耀州窑、定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可谓汇集天下名窑于一地。
赵银平告诉记者,随着一期、二期遗址的不断发掘,宋金古街展现出重大的古代历史、城建、商业、政治等方面研究价值,省市政府部门把遗址保护列入优先事项,积极采取发掘保护同步进行的综合措施。
在近期召开的“宋金城址考古发掘与保护”专家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和河南博物院等20多家单位的学者一致认为,宋金古街是邓州古城作为“古今重叠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应加强考古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全面揭示邓州古城的历史文化面貌。
目前,一期遗址揭面已采用永固钢构架梁予以完全保护。今年3月,位于一期遗址旁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邓州工作站正式揭牌,宋金古城遗址迈入科研考古新阶段。
千年宋塔之畔,面貌古今交融。在邓州市出台的宋金古街遗址公园规划中,这条当年的“商业步行街”将以立体、多元的方式成为新的“邓州八景”之一和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