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06816,你附近水域‘宝X’轮有明显排放黑烟现象,已下发现场检查任务,请尽快开展现场检查。”5月30日,张家港海事局东港区快反处置中心执法人员在CCTV巡查时发现船舶“宝X”轮明显有排放黑烟现象,迅速安排最近的执法单元至现场开展检查,及时纠正了违法行为。

今年以来,张家港海事局持续深入推进船舶污染防治“江苏模式”建设,通过不断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努力打造船舶污染防治新高地。

立体巡航 精准查处违法行为


(资料图)

“嘀—嘀—嘀”三声,固定在张家港海事局巫山基地栈桥上的“机库”亮起红灯缓缓打开双门。随着“嗡”的机翼轰鸣声,库内无人机迅速升空,按照设定航线开启夜间巡航工作。

“用无人机搭载气体检测设备,沿航线飞行,可以快速检测各艘船舶的尾气浓度,根据燃料油的硫含量与尾气中SO2浓度关系,二次开发船舶尾气监测小程序,即可间接检测出燃料油中的硫含量范围。”张家港海事局执法人员介绍,做好船舶大气污染防治是保护和改善长江大气环境的重要举措,张家港海事局充分发挥立体化巡航监管优势,探索实施无人机船舶尾气监测“观、悬、随、穿、回”五步法,精准高效查处船舶尾气超标排放违法行为。2022年全年无人机遥测尾气125艘次,查处使用不合格燃油船舶7起。

在船舶水污染物防治方面,该局实施船舶水污染物监管“筛、宣、检、测、封”五步法。指挥中心精准“筛选”重点船舶,快反处置中心安排现场执法力量开展普法“宣讲”和船舶防污染专项“检查”,对直排嫌疑的船舶开展染色剂“测试”,对未铅封船舶实施“铅封”管理,有效实现船舶水污染物全过程闭环精准监管。

今年以来,张家港海事局在全要素水上“大交管”的体系下,依据三级架构的职能分工,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优化监管流程,形成“上下一体”的精准监管体系,努力让天更蓝、水更清、长江更美丽。

多元共治 提升监管治理效能

5月中旬,张家港污染物接收工作迎来新进展:成功推动辖区10艘接收船升级监控设施设备,通过监控设施配备、使用,实现污染物接收船舶“全装全用、全联全控”,有效解决污染物接收过程中存在的谎报、瞒报等“作弊”行为,提升海事“非现场”监管能力。

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作业一直是海事监管工作的难点、重点。如何确保船舶污染物“应收必收、应收尽收”?如何保证接收、转运、处置全过程顺畅衔接?围绕这些问题,张家港海事局率先在江苏辖区实现了“一零两全四免费”,并积极探索“多元共治”新模式,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和防治效果。

张家港海事局打通关键环节,联合港口管理单位形成监管合力。牵头起草并推动印发《张家港市港口码头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制定港口码头联合检查办法,率先在江苏辖区实现联合检查制度化,督促港航企业有效落实内河船舶“先送交污染物后装卸作业”的要求,靠港作业内河船舶生活污水、垃圾接收率连续32个月超99%。推动船舶水污染物转运处置率纳入地方考核,各类船舶污染物电子联单闭环率超98%。

同时,该局还创新合作模式,引领全社会参与提高防治效果。通过实体化运行“综合调度协调中心”,张家港海事局联合港航企业优化港口调度,共同落实“先送交污染物后装卸作业”的要求。充分发挥码头企业环保专员作用,实现风险预警的协同处置,并建立船舶污染防治志愿文明岗,进行环保法规宣传,引导船员分类投放垃圾,培养会投、愿投的行动自觉,构建“共护绿水青山”新局面。

强基补短 提升污染防治能力

“通过一个滚筒,将船舶污水管接到岸上接收装置,既省力又安全。一个滚筒的创新,受到了两方的欢迎,解决了三个问题。小小的滚筒转动了长江大保护的‘大车轮’。”张家港市沙洲电力码头工作人员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长期以来,船舶污水管通过船员手动递到岸上,存在人员落水风险,并且残存污水较多,极易入江。为解决这一难点,2022年,张家港海事局联合沙洲电厂攻关,创新推出“高位管线滚筒+牵引绳+截止阀”的岸基接收设备改造方案,有效避免人员的落水风险,杜绝接收过程中的跑冒滴漏。

按照“长效、足够、便利接收”的原则,张家港海事局还推动形成以码头固定设施接收为主、第三方移动接收为辅的良好局面,满足辖区船舶污染物送交的整体需求。

同年,张家港海事局联合地方交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岸电系统专项提升行动,指导码头和船舶对接插件进行升级改造,并将岸电使用纳入船岸管理制度,实现辖区非危码头岸电配备率达100%,2022年到港船舶使用岸电艘次同比增长96.58%,内河船舶实现了“应用尽用”。

今年1月10日,张家港海事局又联合张家港市污防攻坚办、张家港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船舶含油类污染物接收转移处置有关工作要求的通知》,从制度上进一步对油污水转运进行规范,有效弥补港口船舶污染治理能力“短板”。张家港港口污染防治能力不断精进提升。

下一步,张家港海事局将准确把握航运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多方合力、科学施策,切实做好船舶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贡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