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退市新规已实施两周年。据统计,2022年退市公司数量达到创纪录的43家,也创出自2001年PT水仙退市以来的新高。当然,尽管某些上市公司已经退市了,但由于违规,仍然被追责,个人以为这是值得肯定的。
数据显示,2019年有10家上市公司退市,2020年上升至16家,2021年则进一步上升至20家。相对而言,2022年退市公司数量几乎达到前三年的总和。一年有43家上市公司退市,与退市新规的发布关系密切。
(相关资料图)
在2020年12月份退市新规发布前,沪深股市存在大量的或业绩长期亏损,或财务状况严重不良,或已成为僵尸公司的企业。这些股市“不死鸟”之所以能够“苟活”于市场中,与其时的退市制度存在短板有关。
尽管此前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历经多轮改革,且包括主动退市、欺诈发行退市、信息披露重大违法退市、面值退市、年报非标退市、重大违法退市、连续亏损退市等各种类型的退市公司都已出现,但由于退市制度不完善,导致股市“不死鸟”仍然横行于市场。基于此,2020年退市新规中,增加了“营收+净利润”的组合指标。事实证明,这一组合指标成为众多股市“不死鸟”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以2022年退市公司为例。43家退市公司中,*ST艾格由于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股的面值触发退市条款退市;*ST新亿因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条款而退市;ST平能则是由于龙源电力(行情001289,诊股)发行A股股份换股吸收合并而主动申请退市。其余40家退市公司,则均由于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而被强制退市。其中,因触及“营收+净利润”这一指标退市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
退市新规发布后,已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其一,上市公司退市实现真正的常态化,退市率提升。尽管相对于5000余家上市公司而言,2022年退市率还不到1%,但从退市公司数量上看,进步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基于监管部门奉行“应退尽退”的原则,投资者对于今后每年会有更多上市公司退市也会有明确的预期。
其二,更多股市“不死鸟”的退市,进一步打击了市场炒“小”、炒“差”的热情。此前沪深市场对于ST类个股的炒作堪称疯狂,既加剧了个股的波动,也放大了市场的投资风险。随着更多上市公司因触及财务指标退市,垃圾股已经没有了市场,投资者亦纷纷对其敬而远之,也导致其壳资源大幅贬值。
其三,花式保壳将不起作用。每年年底,往往都是那些存在退市风险上市公司保壳的黄金时间,不过,由于监管日益强化,也导致了花式保壳热潮的出现。但事实证明,退市指标都是刚性的,无论采取怎样的手段花式保壳,都难以达到目的。如此,无形中将打击上市公司花式保壳的热情。
尽管2022年度上市公司退市数量创出新高,但对于退市公司而言,却不可一“退”了之,特别是对于那些退市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而言更是如此。据统计,在43家退市公司中,有17家在退市后仍被监管追责。涉及的原因主要包括:业绩预告违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业绩披露不准确、不及时、不完整等。采取的监管措施则包括:上市公司、董监高等在内的相关责任方被交易所公开谴责、通报批评、予以监管警示等。
上市公司退市后仍然被追责,个人以为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违规就要付出代价。尽管采取的监管措施不痛不痒,但追责与否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市场上产生警示效果。如果退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违法行为,那么付出的代价无形中将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