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又一起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反而引发网友群嘲事件。据澎湃新闻报道,前法制栏目记者李琴(化名)自述被电信诈骗经历:在理财投资的骗局面前,她3天被骗走170万元,“群里只有我是受害人”,事后整个家庭基本上支离破碎。警方表示李琴被诈骗一案仍在侦办中。

和近期屡屡牵动舆论的“中科院博士张某被困缅甸电诈园区”事件类似,社交媒体上也不乏对这位受骗者的质疑与嘲讽:“书读多了到底有什么用”“真的是人傻钱多”“就这智商还法制栏目记者呢”“让前东家情何以堪”……冷嘲热讽之中,让人恍惚间以为做错事、该被骂的是受骗者而非骗子,实在是令人不解。

近年来,尽管打击整治和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仍高发多发。值得注意的是,每每案情被通报后,总有旁观者轻描淡写地嘲讽受骗者“太傻”“太贪”,这种论调在高学历、高职位人士受骗时尤为常见,甚至演变为对受骗者的人身攻击。

殊不知,这种论调实则是把“高知人士”等同于“全能人士”的偏见,同时也低估了电诈案件的复杂性与电诈犯罪分子的狡诈性。

学历高、职位高,只能说明这类人群精通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并不意味着其天然就是防诈骗领域的“优等生”。这种并不现实的社会期待,反而让受骗者遭受更为严苛的舆论嘲讽。试问,他们又招谁惹谁了?此外,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横行多年,也是因为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迷惑性、隐蔽性不断增强。当下的诈骗伎俩早已不是一些人以为的“一眼假”,而是量身定制、团伙作案、分工严密的完整骗局。部分案件中,犯罪分子不仅瞄准了受骗者的知识盲区,还狡诈地击中受骗者的情感需求,让人“防不胜防”。

在此背景下,那些嘲讽受骗者“太傻”的论调,无异于“伤口撒盐”,不仅冷漠,更显无知。一个个受骗案例,在一些网友看来可能只是一键分享并附加吐槽的故事,但背后却是很多个家庭支离破碎的真实人生。在别人钱财尽失、生活尽毁、自责懊恼时,还忙不迭地冷嘲热讽一番,这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赤裸裸的二次伤害,也会变相助长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俗话说,今日隔岸观火,他日小心引火上身。广大网友本应与受骗者站在同一阵线,共同拆穿诈骗分子的骗局,怎么能对受骗者无情嘲讽呢?

在诈骗案件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受骗者”这个共同身份,无关性别、学历、职业,更无关所谓智商高下。我们更应看见每一起骗局背后的“血泪教训”,而不该把嘲讽的矛头对准受骗者,质问其为什么不能更聪明、更警惕。须知,诈骗案件的发生,是因为犯罪分子的诈骗行为,而不是受骗者的过错。(刘晓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