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格局之下,全国多个省市凭借新基建的东风,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地区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
日前,湖北省印发《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下称《规划》)。根据《规划》,预计到2022年,湖北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形成50家以上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成都、陕西等省市相继出台人工智能相关发展规划,争相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
新一线城市势头强劲
根据36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放眼全国区域版图,人工智能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从发展总指数来看,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广州、苏州、程度、天津,一线及部分新一线城市仍然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报告》指出,截止到2020年6月16日北京、深圳、上海合计投资规模占全国总投资规模的51.72%。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杭州、南京、成都等表现十分亮眼,杭州位列人工智能发展总指数的第四位。
(数据来源:36氪研究院)
为何杭州显示出强劲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实际上,这主要和当地加大科研投入、产业市场主体增加有关。根据浙江省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19年,浙江省全省人工智能企业达到482家,实现总营收1987.37亿元,已形成千亿级规模。其中,杭州发展优势明显,其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分别占据全省的45%、58.3%,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杭州的科研投入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性动能。2019年前后,浙江大学建设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并启动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双脑”计划)。阿里巴巴城市大脑、海康威视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杭州的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创新重器也加快人工智能深耕步伐。
不过总体来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凭借科研技术实力、产业集群效应等条件,仍然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风向标。如北京目前已拥有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近1200家,是全国拥有人工智能企业最多的城市。百度、寒武纪、地平线、第四范式等优质人工智能企业均聚集于北京,同时背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所、中科院计算机所等人工智能研究单位,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人工智能撬动产业变革
实际上,在2018年12月中央从宏观层面提出新基建之后,多地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纷纷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5G基建等新兴科技业态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
陕西于2019年出台《陕西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9-2023年)》,立足当地煤电能源优势和“硬科技”产业基础,计划将人工智能应用渗透到能源分配、能源运行、能源供给等一系列产业环节,形成以能源需求侧为导向的智慧能源新产业模式。
浙江出台的《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则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特色小镇等为载体,形成以杭州、宁波为核心,各地特色化发展的格局。
近日,湖北出台的《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尤其提出,要广泛应用改善民生保障。例如围绕智慧健康建设,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诊疗新模式,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和健康服务体系及传染病人工智能预警及监测机制。
各地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一方面是顺应国家新兴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格局之下,加快产业结构变革、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应有之义。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人工智能的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也十分强劲。根据《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到2022年当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到2030年,前者达到1800亿元,后者达到1.2万亿元。
人工智能产业建设,也成为了地区招商引资、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抓手。例如,此前召开的2020广州国际投资年会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等新兴产业,为广州当地带来超过5000亿元的总投资额,上百个重大项目在会上集中签约和动工。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提供了广阔的吸纳就业空间。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与相关人才供需不平衡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强劲发展的一体两面。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相继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教研机构,加快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