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农村流通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14日,中央财办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旨在加快建设高效顺畅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农村流通设施和业态全面融入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处于发展之中的农村物流,再次迎来利好政策。


(资料图片)

着力畅通两个“一公里”

农业农村部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增速快于城镇增速0.3个百分点,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记者了解到,在日常消费中,农户想购买生活产品,一般有两条路径,一个是到邻近的街道购买,徒步需要20至30分钟的时间;另一个是网购,以武汉为例,网购至农村快递点,需要3—4天时间,农户仍然需要自行去邻近的街道快递点取货。

虽然目前农村很多人口外出打工,日常居住相对较少,但由于日常居住的农户都有一小片土地,基本可以满足一年的食用需求,因此,蔬菜等产品在集市上的售价并不高,反而是对工业品的需求较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认为,就农村而言,现代流通体系是建立在现代农业生产与服务之上,面向农村高水平生活方式与生产交易的一种流通体系,具有连接城乡生产和消费的功能。其中,促进工业品下行与农产品上行“双向畅通”是目前的主要发力点。

《意见》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畅通两个“一公里”。围绕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两个突出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流通设施短板,强化节点、打通堵点、补上断点。如:推动流通渠道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农村邮政快递、商贸、客运资源,深化邮快合作、快快合作、商快合作和客货邮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乡村末端物流线路共享系统,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实施供销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提升行动,增强农资、日用品下乡和农产品出村进城“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功能;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发展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推广农村物流“货运班线”和农村客货邮融合车型,等等。

同时,《意见》提出建设目标:到2025年,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建成设施完善、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顺畅的农村现代商贸网络、物流网络、产地冷链网络,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农村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到2035年,建成双向协同、高效顺畅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商贸、物流、交通、农业、供销深度融合,农村流通设施和业态深度融入现代流通体系,城乡市场紧密衔接、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形成良性循环。

补齐县乡村物流设施短板

为进一步发挥县域商业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促进作用,日前,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县域商业三年行动,持续推动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下沉以及农产品上行,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商品服务等短板弱项,重点在“四个进一步”上下功夫,确保到2025年,建立起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提质良性循环。

8月15日,商务部举行“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助力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专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刚介绍,2022年,全国建设改造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983个,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3941个,网点改造坚持“改设施、不改传统”的原则,保持了乡村的特色和底蕴;各地建设各类县级物流和寄递配送中心1500个,乡镇快递和邮件处理站点7600个,95%的行政村实现快递直达;新增农产品冷库库容1080万吨,产销对接活动帮助销售农产品760亿元,农产品产销衔接更加紧密;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销售同比增长87%,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同比增长127.6%。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县域商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商品种类还不够丰富、物流配送成本偏高等,需要集中力量,再接再厉,推动解决。”李刚说。

因此,《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集约高效、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科学谋划县域交通物流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建设。鼓励各类流通经营主体加强市场化合作,健全完善县域公共配送中心,实现统一采购、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因地制宜分类分级补齐乡镇物流场站短板,优化提升现有场站,不断提高运营效能。突出抓好村级物流站点布局建设,逐步实现具备条件行政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全面覆盖。发挥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在中西部边远地区的基础支撑作用,满足当地基本寄递需求。科学布局建设化肥等重要农资骨干仓储设施,推进重要节点和粮食主产区农资仓储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健全农村粮食物流服务网络。

发展农村直播电商新业态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亿人。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通过电商进入农村,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2014年至2022年,农村网络零售额从1800亿元增长到2.17万亿元,扩大了11倍。

电商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让农村各类产品卖得更远、卖得更好。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比2014年增长了4倍多。同时,农村电商吸引一批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网商(店)已达到1730.3万家。

《意见》提出,强化农村流通数字赋能。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逐步“让手机成为新农具、让数据成为新农资、让直播成为新农活”。规范发展农村直播电商,打造一批县域电商直播基地、“村播”学院,发展网订店送、即时零售等线下和线上融合新业态。推广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发展农副产品直播电商。综合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升级农村流通企业,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定期举办多种形式农村直播电商大赛,提高农村电商创业技能。

《意见》还积极引导培育农村流通龙头企业。鼓励平台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建设面向乡村零售店的共享数字服务系统,助力乡村传统商店升级迭代。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作用,推进全系统集采集配、联采联销,统筹开展农产品、农资、消费品跨区域流通业务。推动有条件的农资企业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

为了进一步让快递企业“触角”深入农村每个角落,在用地保障方面,《意见》鼓励地方政府多渠道解决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问题,支持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废弃厂房或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开展流通设施建设;在金融财税政策方面,各地不得干预连锁企业依法登记和享受总分机构汇总纳税政策,引导流通企业在业务上以盈补亏、在区域上以城补乡,稳妥有序拓展农村流通业务。

此外,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当增加农村流通领域信贷投放,积极开发适合农产品流通特点的金融产品,支持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依法依规向农村商贸流通、冷链物流项目提供融资融物服务。与此同时,推动农村商贸、交通、物流领域基础设施、装载工具、票证单据、作业规范等相互衔接和应用,推进标准互认和服务互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