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文 通讯员 刘雯 黎磊


(资料图)

7月1日,全国铁路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开始实施,广深港高铁跨境列车运营迎来新变化——香港西九龙站至内地车站日常再增加9对往返列车,跨境人员流动、经贸往来更加便利;同日,揭阳电商快件首次“搭高铁”,一列搭载着4163件服装、文件资料、电子产品等电商快递的DJ7785次高铁动检车从揭阳站一路风驰电掣奔向深圳,成为铁路发展成果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优质资源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轨道上的大湾区”已从蓝图变为现实,不断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奔涌前行。

铁路网络不断织密,“轨道上的大湾区”蓝图变现实

据介绍,自2012年以来的10年间,广东地区的铁路建设蹄疾步稳,铁路网络不断织密,构建了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汕头、湛江为极点,轴带支撑、多向联通的高铁、普铁、城际等多网融合铁路交通网布局,“轨道上的大湾区”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

数据显示,广东地区铁路营业里程由2012年的2846公里增至2022年底的5341公里,增长87.7%,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增至2448公里,增长337.9%,增速位居全国铁路建设第一。极大扩充后的铁路网规模,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高铁线路在南粤大地上不断延伸。10年间,广铁集团先后建成投产南宁至广州高铁、贵阳至广州高铁、赣州至深圳高铁、江门至湛江高铁等17条新建铁路,高铁线路纵横交错,复兴号动车“贴地飞行”。其中,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福田至西九龙段开通运营,香港加入全国高铁“朋友圈”;2021年底,赣深高铁顺利开通,实现广东全省“市市通高铁”;2023年1月15日,因疫情停运近3年的广深港高铁顺利复通。

广东高铁建设步入快车道,高铁已成为沿线群众出行的“主通道”、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广铁集团方面表示,正倾力打造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四网“大融合”,积极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效融合。据悉,下一步规划将高铁、城际、城市轨道交通引入广东省主要机场,全面打造空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东不断加快广湛、深江、珠肇、梅龙高铁和粤东城际等37项共2190公里在建项目建设,计划建成广汕、汕汕高铁(至汕头南)和新白广、珠机城际二期、广佛南环等8项511公里,计划新开工11项420公里,2023年计划完成铁路投资超1100亿元。

大湾区经济加快复苏,铁路客流货流持续高位运行

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为沿线地区注入强大的增长动力。以武广高铁为例,其作为京广高铁南段,是广东第一条高铁干线,自2009年开通至今,发送旅客已突破10亿人次。

高铁在拉来旺盛人流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的发展。目前,武广高铁途经区域已经“隆起”了一条“大产业带”。如清远和韶关经济开发区90%以上的投资项目都来自珠三角。韶关侧重于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清远则发力于电子信息业、机电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业。

此外,高铁沿线城市GDP的增长率和增幅均高于无高铁的城市以及自身建设高铁前。数据显示,2015年,清远、韶关等高铁沿线城市的GDP增长率均在8%以上,增速在全省地市中居前列,且均较高铁建设前的2008年高了5个百分点。

铁路在货运方面的助力也同样显著。据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介绍,近年来,广东70%左右的煤炭和钢铁主要依靠铁路运输。特别是开通国际货运班列之后,全省通过铁路发送货物实现的产值占全省GDP的30%以上,全省四成左右的工业产值通过铁路运输得以实现,铁路为广东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力支持。

记者从广铁集团获悉,今年以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加快复苏,铁路客流持续高位运行。据介绍,以往春节过后,随着返岗务工、返校大学生等大客流结束后,铁路客流会逐渐回落至一个相对的淡季。但是今年春运过后,人们出行意愿依旧强劲,出行频率极大提高,呈现出铁路客流“淡季不淡”的现象。今年铁路暑运自7月1日启动,最新数据显示,暑运前3日,广铁集团发送旅客576万人次,同比增长62.4%,较2019年同期增长22.4%。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人口流动的增加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其中,铁路运输既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地区经济的交流,增加贸易和服务的需求,又可以带动铁路沿线相关产业和城市发展。”深圳市委党校教授谢熠认为,今年铁路客流恢复并快速增长,显示出我国经济复苏的信号愈发强烈。

“可以预见,铁路客流量的恢复和增长,对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促进物流、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谢熠告诉记者。

铁路货流方面的发展势头同样迅猛。6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顺利开行今年以来的第400趟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同比增长20%。当前,随着中欧班列运输效能不断提升以及“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班列等新线路的开通运营,大湾区正加速疾驰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数说

根据规划,到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含干线和城际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大湾区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700公里;

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含干线和城际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评论

轨道上的大湾区跑出融合发展“加速度”

□李妹妍

感受地区的发展,交通变化最直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广东地区铁路营业里程达5341公里,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营业里程达2448公里,居全国前列。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通八达,“轨道上的大湾区”逐渐勾画清晰,将大湾区的全面融合发展带入跃马扬鞭的轨道。

通勤广佛、来往深莞、跨越珠澳……在粤港澳大湾区,每天有数百万居民需要跨城甚至跨境通勤,交通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提出“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在宏阔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面前,“1小时通达”的目标指向的并不仅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更是“1小时生活圈”的融合新模式,以及“1小时经济圈”的发展“加速度”。

“轨道上的大湾区”,打开“1小时生活圈”大门,解锁出行新模式。如今,广深港高铁、广珠城际、厦深铁路把广州与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带来的跨区域“同城效应”大大改变了沿线人们的出行方式。今年以来,深圳、香港两地间实现了地铁扫码乘车互联互认,扫码支付等在港澳迅速普及,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更加便利。不远的将来,早上广州叹早茶,下午深圳谈生意,晚上香港看夜景,或将成为“大湾区人”生活的常态。

“轨道上的大湾区”,拉开“1小时经济圈”骨架,撑起发展强联动。随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高效、便捷流动,大湾区内的各个城市也悄然打开了交通互联、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迎来强力“引擎”。与此同时,“1小时通达”的互联互通目标,也有利于一些产业向周边地区布局、延伸,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进一步实现空间上的拓展、优势上的互补、创新上的添力,为大湾区各城市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轨道上的大湾区”新图景仍在不断“上新”。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放眼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朝着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的宜居宜业宜游目标加速迈进。

湾区融通,交通先行。不断密织的轨道网络,将串起更多正在腾飞的城市,让“轨道上的大湾区”更加生机勃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