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行至年末,保险行业再度来到年终盘点时刻,保险业的2022经历的如何呢?2023有何值得展望的呢?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在经历了短暂深度调整期后,险企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不少优质上市险企率先显露转型成效,资产负债双轮驱动,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从二级市场来看,保险股估值修复仍在持续,尽管仍会出现短期震荡波动形势,但多家机构看好后市发展,对保险股的2023较为看好。不仅如此,我国上市险企阵容于近日得到扩容,阳光保险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这一方面验证了资本市场对险企投资价值的看好,同时也为我国保险业的长期向好增添更多信心。
上市险企已率先展露转型成效
2022年,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进程不断加速,部分先行指标及产能指标已有部分改善。
据开源证券研报,中国太保2022H1举绩率同比上升13.9pct至64.0%、中国平安2022H1活动率同比上升11.5pct至55.4%。产能方面,各家险企受人力规模下降以及产品结构变动影响,均有明显提升,2022H1同比分别提升中国人寿53.5%至17532元、中国平安55.1%至19060元、中国太保34.4%至7895元、新华保险1.3%至4683元。
再以近日刚刚上市的阳光保险为例,其负债端与资产端在今年交出了亮眼成绩。作为新晋上市险企,阳光的发展同样是保险业2022年的缩影。
在负债端,阳光的寿险产险均衡发展,显示出强劲增长潜力。寿险方面,业务产品结构和缴费模式持续优化,期缴保费收入占比不断提升。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阳光人寿期缴保费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9.6%、64.2%、67.0%和66.2%。核心的活跃代理人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但活跃代理人人均产能实现了20%的正增长,进一步体现了代理人提质增效的成果。2022年上半年,阳光保险的寿险新业务价值达到20亿元。
财险方面,此前商车综改后,行业整体赔付率上升,但得益于阳光保险出色的业务品质管理能力和精细化的成本管控能力,阳光财险赔付率由2021年的66.6%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64.3%,费用率也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达到34.5%。今年上半年阳光财险的综合成本率为98.8%,实现承保盈利。
资产端阳光同样不逊色。截至2022年6月30日,阳光保险总投资资产规模为4162.67亿元。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六个月,该公司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8%、6.5%、5.4%及4.2%(经年化)。同时,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来看,阳光均超过了10%。投资能力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可比上市险企前列。
上市险企的景气度回升、基本面向好为行业整体注入了强心剂,业内人士也分析指出,头部险企的变化已折射出这个行业整体的向好趋势,未来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的背景下,保险业的朝阳属性或将释放得更为充分。
估值持续修复,看好保险股长期价值
在基本面的支撑下,保险股在今年也逐步触底回弹。以保险股数量较多的港股为例,Wind数据显示,11月以来,新华保险、中国平安的H股涨幅都达到30%以上,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友邦保险、中国太平的H股涨幅也达到20%以上。
尽管对比此前股价高点仍有距离,但保险股也终究逆势复苏,逐步回归合理估值。那么展望后市发展,机构有何分析呢?
平安证券认为,目前行业估值和机构持仓处于历史底部,政策助力化解地产投资风险、资产端迎来改善,寿险负债端基本面出现企稳迹象、预计2023年“开门红”业绩高增。建议关注保险板块的长期配置价值和市场情绪修复带来的板块β行情。
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郑君怡表示,目前保险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有较高安全边际。当前寿险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看好后续转型成效对负债端的提振作用,财险业车险与非车险持续稳定发展,相较于寿险,成本优势突出;资产端虽短期承压,但预计随着宏观经济稳增长政策的实施,投资端有望边际改善。
一名券商资深非银分析师表示,保险板块之前长期处于底部,一是由于寿险业处于转型阵痛期,二是保险的投资端受到权益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双重压力。但目前包括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在内部分险企的寿险转型已开始出现成效;同时房地产市场的扶持政策和长端利率走势也有利于保险资产端,基本面未来向好。
整体来看,在基本面、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多重利好下,机构看好保险股后市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保险股向来具有稀缺性,但于今年年末,港股市场再度迎来优质保险股——阳光保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对保险板块整体发展同样起到重要作用。深圳汇合创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兆江认为,对投资者来说,配置险资企业又多了一个选择,短期看会对行业投资市场引入竞争,但长远看,竞争也会促使行业效率提升,进一步提升行业配置的吸引力。
或许可以期待,阳光保险的加入有望激发保险股活力,为保险业的长期发展增添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