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随着腌制腊肉的“年味档期”的开启,猪肉消费的旺季也到来了。然而,被寄予厚望的腌腊行情却没如市场预期那般带动猪价走强,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2月13日猪肉均价继续下降1.3%。
实际上,在10月底冲高之后,生猪价格就进入了“漫漫下跌路”,价格从最高28.5元/公斤以上,逐步跌到不足21元/公斤。
随着猪价持续走低而来的,是市场对猪周期越发悲观的判断与讨论。有人判断本轮猪周期到顶了,也有人判断猪周期高点已经过了。但拉长来看,这两种说法或并不准确。
01
对猪周期判断的认知“偏差”
回顾历史轮次“猪周期”,演绎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猪价的上行、高位、下行阶段。从时长维度看,完整周期时长通常为4年或48个月。历史规律角度看,每一轮猪周期虽然催化因素有差异,但启动时点、周期时长的相似性却较高。
回顾2022年生猪价格,猪价呈现V形走势,低点在3月19日11.53元/公斤,高点则在10月19日28.47元/公斤。
数据来源:中国养猪网
本轮猪周期,价格上涨节奏并未脱离年内波动规律。回顾来看,年内猪价低谷通常出现在3月-5月,主要系春季后消费需求转淡,需求疲软对猪价形成压制。而年内高点通常出现在11月-次年1月,主要系冬季消费、年关消费叠加腌腊消费需求增加。
而8-9月则因为开学季叠加“双节”消费需求增加对价格有所抬升。因此从年内猪价上涨节奏看,符合猪价的季节性变动规律。
尽管猪周期的运行外在表现为猪价的涨跌波动,但影响猪价的因素却很多。如上文所示,不难发现,猪周期中猪价运行同样具备季节性波动规律。若仅按猪价的走势来判断当前所处猪周期的位置未免有失偏颇,这即是市场对猪周期判断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猪周期呢?这里就需要提到一个名词:能繁母猪存栏量。
能繁母猪,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继续正常繁殖的母猪。
一直以来,在猪周期的研究框架中,能繁母猪产能是预判未来猪价走势的最为核心的前瞻性指标。一般而言,能繁母猪存栏约领先生猪存栏约10个月左右。
这也就是说,能繁母猪存栏量大致决定了10个月到一年后市场供应的生猪数量。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预示着猪价的升高。
简单来说,能繁母猪对猪企来说就是潜在产能,不管是要降低市场供给还是增加市场供给,还得从能繁母猪存栏量上做文章。
02
此前的巨亏只是“小打小闹”?
当然,猪价对于猪企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是有一定影响的。
现实情况是,自2021年以来,生猪市场供强需弱导致猪价震荡下行,跌幅超出行业预期——前10个月生猪价格累计跌超70%,并令生猪养殖行业全面进入亏损区间。
在此背景下,散养户出栏节奏明显加快,市场对于能繁母猪的淘汰现象也较为普遍,从2021年7月后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回调。
从产能角度推演来看,本轮周期能繁母猪产能去化区间为2021年6月份至2022年4月份,但产能去化并不显著。
此后5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如期转正,然后接下来甚至走向了进一步扩张。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379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6.8%(4100万头)。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周期低点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仅3080万头,两者目前相差甚远。当然,彼时超低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主要是受到了非洲猪瘟爆发的极端影响,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潜在产能去化的空间巨大。
更何况,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当前居民猪肉消费的占比正不断下降,市场需求已是一年不如一年。
而从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推演,10个月后即明年3月份左右开始,养殖户和猪企的出栏压力将逐步增加。供需失衡的情况下,预计明年一季度前后价格会逐步过渡到周期下行区间,而猪企或将再度进入亏损状态。
因此,猪周期真正的低点或许尚未到来。夸张点说,此前养猪行业的巨亏或许只是“小打小闹”。
在极端情况下,若潜在产能充分释放,猪价或将跌出新“高度”,猪企则会亏出新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猪企本身,还是资本市场都已从此前几轮猪周期中吸取了历史经验——活下去就能成为最大赢家。所以不难发现,如今选择逆势扩张的猪企不在少数,这也是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持续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难预见,未来养猪行业的竞争或将加激烈,猪企的亏损也还远未到终点。
03
政策调控能否熨平猪周期?
那么,市场能否将稳价希望寄托于政策调控呢?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以下简称《方案》),对生猪产能调控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从调控目标看,《方案》追求的是“保持能繁母猪合理存栏水平”。何为“合理存栏水平”?就是能繁母猪存栏数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或者多少,都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理论上,这种“逆周期调控”方式,可以在市场过热时,浇浇冷水;在市场过冷时,加加热度,从而熨平“猪周期”波动,最终实现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合理水平的目标,更好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实际上,监管一直在努力熨平猪周期。
就在10月肉价快速上涨之时,国家发改委随即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平抑市场波动。11月16日发改委再次表示,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近日生猪价格明显回落。今后一段时间内市场供应有保障,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此外,发改委还表态会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继续择机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必要时还会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并指导各地同步投放地方储备。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生猪价格尽快回归至合理区间。
然而,国家利用收放储为手段在特殊时期进行猪价调价,收放储的量较全国消费量来说占比微小,最多相当于全国一天的消费量,对供需格局的改变微乎其微。
简单来说,放储最大的意义在于市场情绪的引导,同时也是向市场传达信号,高价的猪肉并不符合政策调控的预期。
总的来看,政策调控无疑是有效的,但却不是根本上影响了市场猪肉的供需关系。所以如果情况真的演绎到了极端,调控是否还有效就未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