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银行系、互联网系、产业系,三方资本如今正在“混战”17万亿的消费信贷市场。银行系以股东背景、先发优势成为行业头部力量;互联网系则靠着场景和技术“异军突起”,俨然明日之星;而相对孱弱的产业系则日渐式微。

股东密集增资拉开了消金们的“混战”帷幕。

前有2022年末蚂蚁消金增资至185亿坐稳行业头把交椅,后有上海尚诚消金增资打响2023年“第一枪”。

蚂蚁消金代表的是互联网系资本;而上海尚诚消金则是以银行系资本为主。资本系急迫提升消金们的注册资本是为了在这场“军备竞赛”中,有机会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增资“大幕”拉开

增资“军备竞赛”的大幕徐徐拉开。

1月12日,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至16.24亿元,打响了2023年消金公司增资的“第一枪”。

此次增资是尚诚消费金融2017年8月成立以来第1次增资。增资完成后,尚诚消费金融的股东为上海银行(行情601229,诊股)、携程旅游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市德远益信投资有限公司、无锡长盈科技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分别为42.7%、42.2%、7.7%、7.4%。

无独有偶,2022年12月30日,据重庆银保监局网站消息,同意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将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加至185亿元,超过招联消金100亿元的注册资本,成为行业第一。

从出资比例来看,蚂蚁集团仍是第一大股东,出资92.5亿元占比50%;第二大股东变为杭金数科,出资18.5亿元占比10%,而杭金数科的实际控制人为杭州市人民政府;第三股东为南洋商业银行,出资12.01亿元占比6.5%。

同日,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也更改工商信息,注册资本由9.4亿元增至10.058亿元。此次增资是湖北消费金融2015年4月成立以来第4轮增资。

不过,湖北银保监局官网尚未公示同意增资的批复,因此对增资后各股东的股权占比尚未可知。增资之前,湖北消金有七家股东,其中湖北银行持股32%;新疆特易数科信息技术有限持股24.5%;而三家上市股东——宇信科技(行情300674,诊股)持股12.8%、TCL科技(行情000100,诊股)持股10.6%、武商集团(行情000501,诊股)持股4.8%。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便有3家消金公司公布增资信息。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已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或公布增资计划,其中包括海尔消金、兴业消金、南银法巴消金和锦程消金。

2022年9月,海尔消费金融宣布注册资本增至15亿元,此次增资是以未分配利润人5亿元转增注册资本金;10月,兴业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由19亿元增加至为53.2亿元,此次增资同样是通过将34.2亿元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股东股权结构保持不变。

与海尔消金和兴业消金通过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金不同,南银法巴消金和锦程消金是通过股东注资的方式增加注册资本金。

2022年9月,南京银行(行情601009,诊股)公告显示,南银法巴消金拟将注册资本从6亿元增加至50亿元,南京银行持股从56%增至65%,法国巴黎银行持股从3%增至30.08%;同年12月,锦程消费金融拟通过“资本公积转增+现金增资”的方式,新增注册资本5.8亿元,并计划引入战投,成都银行(行情601838,诊股)作为现有第一大股东,拟同比例增资,增资后该行对锦程消费金融的持股比例仍为38.86%。

消金公司密集的增资主要是为了提升资本充足率来满足公司的规模扩张。

以蚂蚁消金为例,据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报,蚂蚁消费金融资本金自80亿元增至185亿元,其最多可承接的自营余额由约1000亿元增加至约2400亿元。而若全部用于联合贷款,则最多可以承接的“信用贷”和“信用购”余额则约3500亿元增至8000亿元。

数据显示,蚂蚁消金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08亿元,净利润11.05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为3.86亿元。截至三季度末,蚂蚁消金负债总额938.8亿元,资产总额为1019亿元。

显然,蚂蚁消金当前内源性利润增长难以满足其规模扩张,股东增资补充一级资本便成为最便捷的渠道。

银行、互联网大厂、产业资本

“混战”消金

在这场增资潮中,银行和互联网大厂无疑是最为积极的。而各路资本愿意大手笔投入的主要原因是看中了17万亿规模的消费信贷市场。

2010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启动,标志着消金时代来临;2014-2016年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有17家消金成立。其中中银消金、北银消金、锦城消金均是在2010年成立,招联消金、兴业消金、湖北消金则是在2014年成立,这一时间段成立的消金公司主要以银行为主。

2017-2020年,在监管“缺失”,资本无序扩张的环境下,产业资本和互联网资本开始“染指”消金行业,海尔消金、马上消金的背后是以实体为主的产业资本;小米消金、蚂蚁消金、唯品富邦消金的背后则是以互联网大厂为主的金融资本。

鱼龙混杂之下,行业乱象频出,高利率放贷成为消金公司谋利的手段,乱象最终引发监管政策收紧。在行业整顿期间的21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按下暂停键。

一面是监管端控制供给,另一面是行业需求井喷,两难之余,部分想要消金牌照的资本开始曲线救国。

2022年7月,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拿下华融消费金融76.7%的股权,将其更名为安徽宁银消费金融;同年8月,南京银行拿下苏宁消费金融56%的股权,更名为南银法巴消费金融。

城商行和农商行之所以急于将消金牌照收入囊中,主要是因为2021年2月银保监明确严控跨区域经营,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而可以全国范围展业的消费金融牌照成了城商行等中小银行破局关键。

截止22年底,我国共有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其中21家消金公司的主要出资人为银行,非银行系消金公司共10家,以产业资本、互联网企业等为主要出资人。

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30家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75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52%。

其中招联资产突破千亿,兴业、马上、中银总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招联、兴业、马上、中银、中邮、杭银前6家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超过4000亿元,占全行业比重超5成,其余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均在100亿元左右,行业头部效应较为明显。

从资产规模来看,银行系才是消金行业的主流玩家,而产业资本、互联网资本更像是后起之秀,尤其是互联网资本。

2020年,是互联网资本进军消金的大年。当年5家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有3家是互联网资本,分别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和唯品富邦消费金融。

重庆小米消费金融的主要股东分别是小米(持股50%)、重庆农商行(持股30%);唯品富邦消金的股东分别是唯品会(持股49.9%)、特步(持股25.1%)、富邦华一银行(持股25%)。

眼馋阿里、小米、唯品会“杀向”消金的滴滴也按奈不住,在2021年成为杭银消金的二股东,持股比例为33.34%。

事实上,相对于已经获得消金牌照的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腾讯、京东等行业龙头当前仍以小贷公司参与消费信贷市场。不过2022年,市场有传闻称字节跳动计划布局持牌消费金融业务,曾与至少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洽谈牌照交易事宜。

相对于互联网资本的“财大气粗”,产业资本们进入消金行业显得畏畏缩缩,仅有海尔和重庆百货(行情600729,诊股)在2014年分别设立海尔消金和马上消金。

从股权结构来看,海尔消金的主要股东为海尔集团(持股30%)、红星美凯龙(行情601828,诊股)(持股25%)、海尔集团财务(持股19%);马上消金的主要股东为持股重庆百货(持股30%)、北京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科金技术(持股20%)、重庆银行(行情601963,诊股)(持股18%)、阳光保险(持股12%)。

股东背景之外,银行系消金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同样“碾压”互联网资本和产业资本。

截至2022年6月30日,招联消金总资产1429.71亿元,营收84.16亿元;净利润19.37亿元。兴业消金资产总额637.72亿元;营收47.64亿元;净利润11.50亿元。

除了蚂蚁消金的资产规模和利润能与银行系消金公司匹敌,其余的消金公司均“败下阵来”。

截至2022年9月末,蚂蚁消金公司资产总额1019亿元,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2亿元,净利润11亿元。截止2022年上半年,小米消费金融总资产96.61亿元,净亏损为9319.6万元。

2022年上半年,海尔消金资产总额180.58亿,营收7.69亿,净利润1.28亿;马上消金资产总额达641.65亿元,营收57亿元,净利润5.84亿元。

从规模和业绩来看,消金公司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头部平台净利润超10亿,尾部平台甚至出现亏损状态。如此发展下去,势必会出现强者恒强;弱者被洗牌“出局”只剩牌照资源。

如何突围?

在这场“三国混战”中,消金们的股东在背后扮演着关键角色。

招联消金的股东是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持股50%)和中国联通(行情600050,诊股)(持股50%),其可谓含着金汤匙出身。两大股东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谓是出钱又出力,招行曾多次给招联消金增加授信,2019年的同业授信额度达270亿元。

除了给招联消金授信额度,招商银行还曾给招联消金引流。招商银行系列APP中,招联消金旗下产品“好期贷”赫然在列,上面显示最高20万,已有200万用户成功获额。在其APP社群内容板块中,有多期关于好期贷的信息。

另一股东中国联通同样曾不余遗力为招联消金导流。在中国联通APP中,我的界面中点击“借钱”,上面显示“借钱用招联”等字眼,同时还显示最高20万,年化利率7.3%起。

而对于没有财大气粗股东的加持,部分银行系消金公司试图通过产品“创新”突围。

小微贷便是方向之一,如中信消费金融旗下的“信期贷”就以发票贷产品的形式在金蝶等渠道上线;而汽车后市场是它们瞄准的另一个新方向,其中北银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已涉足车险分期市场,幸福消金则推出了养车分期,其业务覆盖范围包括汽车后市场的养车、保险、车载装饰灯。

中邮消金曾推出“二胎贷”;兴业消金则试水医美、口腔、手机等场景。

相比于银行系消金公司以产品和渠道突围,蚂蚁消金、小米消金、唯品富邦消金等互联网系消金公司则是以“平台流量优势+场景优势+数据技术优势”作为矛,负责进攻。

蚂蚁消金还未正式成立之前,彼时其以小贷牌照杀入消费信贷市场。据蚂蚁集团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平台共促成信贷余额2.15万亿元,以花呗、借呗为代表的消费信贷余额总计1.73万亿元。

蚂蚁集团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信贷规模,靠的便是阿里系场景的“渗透”,电商淘宝、支付工具支付宝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场景和客户,再通过助贷的形式发放贷款。

如今,蚂蚁消金成立,“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虽规模不如之前,但在“互联网基因”的助力下,其仍将稳居头部。

三强混战中,产业资本似乎落于下风。但好在凭借着先发优势,马上消金成为产业资本的代表。

2014年,消金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马上消金在这一年成立,其主要股东为重庆百货(持股30%)、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持股20%)、重庆银行(持股18%)。

马上消金成立后的第二年就实现了盈利,2016年至2021年,其营收分别为15.8亿元、46.68亿元、82.39亿元、89.99亿元、76.04亿元、100.10亿元;同期应对的净利润分别为652万元、5.78亿元、8.01亿元、8.53亿元、7.12亿元、13.82亿元。盈利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资产规模的扩大,2016年至2021年,其资产规模分别为76.30亿元、318亿元、402.62亿元、548.15亿元、524.84亿元、610.91亿元。

马上消金能成为消金第一梯队选手,同样离不开股东的支持。尤其是重庆百货对其增资三次,并将零售客户“嫁接”进马上消金,为其提供营销场景。

从三方资本系选择“突围”的角度来看,股东在背后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利用股东的客户,技术,场景等资源来为自身的发展“谋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