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办、盲盒、潮玩、文创……这些在传统消费观念中可能不被考虑的产品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吃香,这背后都离不开一个词——“喜欢”。在如今的消费市场中,相较于注重产品实际用途、性价比的老一辈,年轻消费群体更倾向凭兴趣消费,追求“兴价比”。

从字面上就不难理解,年轻人消费追求的“兴价比”,相对于传统消费观念中的“性价比”,更侧重的是自己的“喜欢”,而不是把“价格”放在首位,可谓现实版的“千金难买我乐意”。

当然,整个社会物质条件变得更充裕,是年轻人消费心态变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当代年轻人其实是生活在一个更多的个体有条件为自己的“喜好”去买单的时代。就这一点来看,它也是社会进步带来的某种必然结果。

除此之外,年轻人为“喜欢”买单,本质上也是追寻身份认同的过程。比如,一些年轻人热捧偶像代言的产品,或乐于为喜欢的文创周边产品付费,表面看来是购买产品,实际是借此完成在特定群体中自我身份的构建,是寻求共同语言与文化圈层的归属感。

所以,完全不必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年轻消费者对于“兴价比”的坚持。正如哲学家鲍德里亚所指出的,现代社会里的很多消费其实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象征性的消费,从物质追求上升到了精神追求。

但揆诸现实,也确实不能否认年轻人消费偏好中的非理性成分。一方面,在消费文化的裹挟之下,一部分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多少带着跟风乃至攀比的意味,从而变成了冲动消费;另一方面,当前网络营销无处不在,很多正是精准俘获年轻人的“消费观”,一些人经不起“诱惑”,也就稀里糊涂地变成了“韭菜”,最终导致过度消费和浪费。

归根结底,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自己的喜好和热爱买单。但还是得提醒,这一切应该建立在量力而行和真正喜欢的基础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