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互联网医院总数增至76家,七大重点应用场景实现市级医院和16个区全覆盖;中山医院、瑞金医院成为高质量发展国家试点医院、华山医院获批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传染病医学中心……昨天召开的2022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总结2021年工作的同时,对新一年工作划出重点:今年,本市将以医疗服务优质化、优质资源均衡化、便捷就医数字化、医养康养融合化、人才激励制度化为重点,“五化发展”擘画上海医疗新蓝图,重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加快推进静安、闵行、松江三大数字健康城区建设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本市将力抓“顶天、强腰、立地”医疗服务体系布局建设,全力推进市级医院临床研究工作,全力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顶天”,即发挥顶尖三甲医院的“头雁效应”。本市已制定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最新消息显示,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上海市签订共建中山医院和瑞金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试点医院合作协议。去年,华山医院获批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传染病医学中心。这些“头部医院”将进一步发挥在人类重大疾病、疑难重症、关键医学科学问题攻关方面的引领作用。
在去年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今年本市将重点打造“便捷就医服务”2.0版,全覆盖推进智能分诊导诊、智能院内导航、智能识别通行、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智能诊后管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药代煎配送、便民“一键呼救”等新的七大应用场景建设,持续改善民生。与此同时,加快推进静安、闵行、松江三大数字健康城区建设。
“强腰”,即继续优化区域健康服务供给。2021年,本市已完成21家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力评估和认定,区域性医疗中心累计43家。今年,本市将继续“加码”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尤其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五个新城”及远郊下沉,实现新城“病有良医”的愿景。
“立地”,即持续夯实居民“身边的医疗”。目前,上海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家庭医生“1+1+1”签约超860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77%。2021年,卫健领域惠民实事全部顺利完成——新建6个医疗急救分站,建成开放46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成35个全国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和534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今年,本市卫健领域的为民办实事项目除了原有医疗急救分站、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2个项目外,还新增了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此外,主动适应上海老龄化趋势和特点,本市今年将进一步创新康养结合、无感陪护等为老服务模式,推进适老化改造。
用好“监测哨”,全力守住疫情防控安全底线
此次的工作会议对今年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出要求,要全力守住疫情防控安全底线,用好“监测哨”,严格落实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提高发热门诊和社区哨点诊室监测预警的灵敏度,确保发热病人“应检尽检”和闭环管理。
全市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院感防控,加强培训、防护和定期核酸筛查,严防医院和医务人员感染。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本市不断总结疫情防控做法,明确要当好“指挥员”,注重发挥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核心力量和流调队长的关键作用,在实战中带好队伍、锻炼队伍;要建好“防护网”,加强统筹协调和宣传引导,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不断提高接种覆盖率,形成更加坚实免疫屏障;要抓好“社会面”,继续发挥专家作用,加大科普宣教力度,不断提升市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科学防疫能力。
围绕公卫体系优化任务,今年,本市将继续抓好“公卫20条”、5个配套文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落地落实,全面完成第五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探索产医融合新模式,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临床转化
根植于上海的“海派中医”誉满海内外,新冠疫情以来,上海注重中西医并举投入防疫,进一步让中医的力量被“看见”。2021年,上海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龙华医院入选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辅导类单位,启动5家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本市中医药服务内涵进一步深化。今年,本市将围绕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力抓中医药服务内涵,支持相关医疗机构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
不仅限于中医药,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今年本市将重点抓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力”,加快推进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山医院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等建设,引领医学创新发展,探索产医融合新模式,加速推进医学科技成果临床转化。
与此同时,助力产业发展,聚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水平、加快打通临床研究及应用快通道”等重点任务,本市将进一步加强创新制度配套、人才激励政策,力推“5+X”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重点支持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徐汇枫林园区、嘉定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集聚区等按照功能定位,加快联动发展,加强优势互补。
(记者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