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头痛疲乏刮痧有用吗?

答 陈林霞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医生

张先生是个三十岁白领,最近上班总是感觉头痛疲乏,同事们见状十分热心地给他各种建议,“你这是发痧了,来来来,我帮你刮个痧就好了。”医生建议小明去查个血常规,可能是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是我们人体内的一种血细胞,主要功能是帮助止血。正常人外周血中血小板在100-300×10^9/L,超过45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症。既然血小板可以帮助我们止血,那多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那是因为,在我们人体循环中,讲究的是平衡,任何东西少了不行,多了也有坏处。血小板增多的危害是使血栓发生率增高,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也有患者因微血管血栓出现头痛、视觉症状、红斑肢痛等。少部分患者有出血症状,包括胃肠道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等。50%-80%患者有脾大,多为中度,巨脾少见。

一检查,张先生的血常规显示血小板1160×10^9/L,医生建议住院治疗。

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主要分为三种:反应性、自发性、原发性。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感染、手术后、恶性肿瘤、脾切除术后、急性失血或铁缺乏、创伤、非感染性炎症等,这些病因导致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如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6)释放增加,导致血小板增多。

自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骨髓纤维化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可能与促血小板生成素和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改变和下游通路激活有关。

目前,针对血小板增多症,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积极控制治疗原发病,减少血小板数量,预防血栓和出血,减少疾病进展。

张先生属于血栓高危组,医生采取减细胞治疗,即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对其进行血小板去除术,将细胞降至较低水平,再使用羟基脲进行疾病控制。如今,张先生已顺利出院,血小板也控制在正常水平。

问 孩子小“地包天”能长好?

答 韦梦瑶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口腔科医生

小明今年3岁了,口水一直流,平日里总喜欢伸下巴。有一天,妈妈发现小明的牙齿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别的小朋友都是上面的牙齿盖住下面的牙齿,而小明是下面的牙齿在外面,吃起饭来像个没有牙齿的老爷爷。妈妈在育儿群里询问才知,原来这是“地包天”,还有家长支招,“不用管,长大了就好了。”这是真的吗?

“地包天”,顾名思义,就是下颌的牙齿咬在上颌的牙齿外面,表现为下巴前突,后牙近中错合及前牙反合医学名词为“反颌”,有些地域将其俗称为“地包天”或者“兜齿”。“地包天”根据产生原因分为牙源性、功能性和骨性。牙源性地包天是指单纯前牙萌出或替换位置异常导致的反合,下巴大小形态基本正常,这种地包天严重程度最低,最容易治疗。

功能性“地包天”一般是由不良习惯导致的咬合异常,比如躺着喝奶、下巴前伸等习惯导致的反合,这种情况如果发现得早,孩子下巴大小形态基本正常,临床检查,部分孩子下巴可以回退到正常位置。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会觉得不用担心,孩子自己会长好的。其实不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的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也有家长在及时发现问题后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改正不良习惯,地包天的情况就可能好转。所以,即使是功能性地包天,也要早发现、早治疗,否则日后可能发展为骨性地包天,治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骨源性“地包天”一般由于遗传和疾病导致上下颌骨不匹配,通常表现为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或二者兼有。这种情况涉及骨骼的发育异常治疗会比较难,一部分孩子通过早期矫治,可以解除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问题。如果孩子的主要问题来源于下颌,那么医生能做的就很少了。严重的情况,需要等到成年后,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才能改变。

地包天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群中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期安氏Ⅲ类错颌的患病率分别为14.94%、9.65%、14.98%。

预防大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方面在婴幼儿阶段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总喜欢伸下巴或刷牙时发现牙齿咬合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另一方面如果小朋友父母三代内有地包天的遗传史,也要及时就医,遵医嘱定期观察,避免一切不良因素进一步促发地包天。近年来,很多小朋友因扁桃体肥大不得不前伸下巴帮助呼吸,这种情况也要多加注意。

问 “不转也晕”要治吗?

答 余佳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

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的赛场上,花滑运动员在空中高速转圈,让观众体会到极致的力与美于冰上绽放。也有不少人会问,“选手们转圈圈不晕吗?”

晕,肯定晕!但类似于花滑运动员、飞行员、宇航员等,经过长期高强度训练后,前庭器官得到了锻炼,可以更好地控制身体平衡和应对头晕,因此比起普通人,他们不容易因为头晕出现“东倒西歪”。

转圈会引发头晕,但现实中有一类人并没有转圈就会觉得天旋地转,那是因为他们得了“眩晕病”,眩晕疾病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人群患病率高达4.9%,严重时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眩晕主要分为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精神疾病相关性眩晕和全身疾病导致的眩晕等。其中周围性眩晕分类中的“耳石症”,是目前引起头晕/眩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耳石症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耳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耳石位于内耳的椭圆囊及球囊内,但若其从正常位置脱落至半规管内,患者体位改变时就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耳石症。

耳石症占所有因头晕/眩晕来医院就诊患者的24.1%,患者中女性比例大大高于男性,60岁时发病率最高,老年女性最常见。耳石症的复发同样很频繁,年复发率为15%至20%。有研究统计,耳石症的终身患病率是2.4%。尽管它是良性的,但患者的日常活动明显受限。

耳石症的病因目前还未明确,但可能与头部外伤、长时间的卧位或累及内耳的各种疾病有关。其他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女性、65岁以下、骨质疏松、高血压和非呼吸暂停性睡眠障碍。

针对耳石症的治疗,以往都是通过医生的手法复位,让耳石回到正常生理位置,但传统手法复位有引起颈部、背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一次复位成功率根据医生的经验不等。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可以通过“耳石诊治术(转椅辅助)”这项新技术对耳石症患者进行复位治疗。治疗过程充满太空感,患者被固定在可以进行体位改变的椅子上,通过“位置性试验”,医生观察患者有无耳石运动引起的眼震表现,以此判断耳石脱落到哪里,制定个性化方案予以复位。

“耳石诊治术(转椅辅助)”能够对眼震的方向、速度、强度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最直观的方式提供给医生,并通过转椅转动,对患者的异位耳石进行复位。我们已对1.5万余人次耳石症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一次复位成功率达91.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