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复联两岸,微风再沐亭城。

经过60个月夙兴夜寐的项目建设,一座长200米,宽23米,能够通行千吨级货船的新船闸挺立在滁河干流上。


(相关资料图)

日前,滁河汊河船闸重建工程正式通过交工验收。该工程是安徽省交通厅重点水运工程,是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的主要配套工程之一,也是安徽省港航投资集团与滁州市实行“省市县共建”项目之一。

船闸投入使用后,能够尽快恢复滁河下游水运通道,完善腹地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滁河水系航运快速发展。同时,对于缓解滁州市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完善安徽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安徽水运事业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攻坚克难匠心力促航道“复活”

原汊河船闸是一座建设于1970年的非标准尺度的 100 吨级简易船闸,因其结构简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2009年被审定为报废船闸。新船闸的建成,能够有效地调节河道全年水位,使滁河汊河实现全年通航,老航道“重焕生机”。项目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船舶通过量1555.84万吨。

滁河汊河船闸重建项目施工现场地质条件极差,以淤泥质土为主的场地最大厚度达到了20米,这种土质无法保证项目安全施工和船闸牢固性,中建筑港项目部成员多次论证后,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船闸主体基坑支护及防渗的施工,提出船闸主体基坑采用分段开挖、搭建钢支撑的方式进行施工,同时进行基坑沉降位移实时观测。这种施工方式相当于给船闸做了两翼的支撑,有效地防止其再施工阶段的振动、变形、下沉和位移,确保项目顺利施工。

除了地质条件的难题外,由于项目地处两省交界处,施工区域场地十分狭小,进场道路也受到限制。施工所需要的混凝土、钢筋等材料需要从安徽省经两省交界大桥自江苏省侧道路进入施工现场。省界大桥车流量较大,经常存在拥堵现象。项目部采用错峰施工的方式,合理调度车辆、人员,控制材料加工时间,指派专人现场指挥交通,将混凝土浇筑调整至早高峰之后和晚高峰之前,确保了现场的材料供应。

规划统筹精心保证居民生活

滁河汊河船闸处于来安县汊河镇的中心地段。项目周边环境较复杂,现场周边分布较多民房,最近的民房距离围护桩净距仅15米。如何在施工的同时,降低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是摆在项目全体工作人员的又一难题。

项目建设之初,团队就提出要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的施工理念。在施工期间,集中处理生产、生活垃圾,防止污染水质;严格控制泥浆循环,防止泥浆外泄;现场施工便道进行混凝土硬化处理,并设置隔离柱,实现“人车分离”。在项目周边设置隔音屏障,降低噪音污染;同时注意施工时间,噪音较大的作业避开午间及夜间进行施工。

正是由于一系列的环保施工举措,赢得了周边居民的认可,并使得项目部在2017年荣获“安徽省环境保护优秀施工项目”。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筑港人用自己的细心与精心克服着一个又一个困难,只为将项目施工对周围居民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守护好当地居民的安宁生活。

点滴巧思悉心盘活水域生态

“滁河汊河船闸是安徽省内首个设计鱼道的船闸!”谈起这座新船闸,项目员工十分自豪。

项目部全体人员的努力成效不仅体现在人文环境中,新建鱼道的举措更是为保护生态多样性贡献出了筑港力量。鱼道的过鱼对象主要为刀鲚、鲢、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红鳍原鲌、翘嘴鲌等。项目在鱼道建设中设置了休息室和仿生层,在底部铺设鹅卵石和小碎石,模仿鱼类的生活环境,从而保障各种鱼类的产卵和繁殖;在船闸的上下游两侧分别设立观察室和设备房,根据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惯和周期,定期开放鱼道,保证上下游鱼类的正常通行。

“我下班后经常来观察室转悠,这里能够看到很多不同的鱼在鱼道中停留、徘徊,很有趣味。”项目建设员工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态保护在项目建设中的重要性。

鱼道的修建,是筑港人在打造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真实体现,使得“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为当地的生态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项目地质条件的困难、周边复杂的环境、施工区域的限制都成为了过去式,筑港人从点滴细节入手,凭借自身的智慧和韧性逐一破解难题,确保了项目高效有序的建设,为当地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