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十一期间,一条“武汉正宗过早老街”山海关路成了网络热门话题。这条刚刚由武汉市汉口历史风貌区EPC工程项目改造完工的道路登上各类文旅美食网红的“打卡清单”。这条“重获新生”的老街成功经受住了人山人海的考验。

在假期期间,山海关路现场人流如潮。糯米包油条、豆皮、鸡冠饺、吊子煨汤、牛肉面等各家商户前排起长队,人群摩肩接踵,甚至买份早餐就要排上一个小时以上,可谓是开启了“人从众”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一条不足500米的老街,日均人流量突破了万人。

作为由中交二航局与中国市政中南院联合承建的汉口历史风貌区项目中首条施工道路,山海关路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设计道路全长446.5米,街道宽最宽处22.9米,最窄处仅有13米。今年年初,在相关自媒体博主的推荐下,这条“宝藏美食街”逐渐被外地游客所熟知,相关视频播放量在网上已突破千万级。往日的山海关路面存在着老化、破损、人行空间无法满足通行要求等问题,难以满足武汉市民期盼的历史记忆传承和现代文旅商联动的转变。

这得益于进度推进迅速,工程在9月底撤去了围挡正式亮相,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据项目负责人王谦介绍,项目开工伊始,山海关路的改造面临着“上下两难”的挑战:道路上空的线缆架空纵横交错,地下给水、排水、燃气、通信、电信等既有管线密布;道路路面破损,人流量大,两侧树木、杆线、“优保建筑”数量多,施工条件极为复杂。

项目部组织成立“技术攻坚小组”,从入场伊始,多次联合专业勘测单位对地下管线进行勘测,协调设计院结合山海关路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道路、排水、交通、绿化、照明、强弱电、自来水燃气等专业设计方案,精心组织项目技术人员参与“一线一迁一改”工作:编制每条管线详细的迁移、保护方案,确保正常施工的同时确保既有管线及附属设备正常运行,最大程度减少对附近住户店家的影响。

整条道路的设计以微缩生活场景,重现市井烟火,展示传统街道生活风貌为目标定位。在江岸区建设项目管理中心的带领下,中交二航局联合设计方中国市政中南设计院,以“慢行化、特色化、安全化、集约化”四化为核心理念,改造后的山海关路强化行人、非机动车的人性化合理的尺度空间,扩宽人行道、自行车道,以慢行道路网络串联,提取街道饮食元素,融入街道铺装、景观小品、城市家具设计中。

道路后续还将打造集成灯杆、交通标志牌、5G小基站、杆线、箱柜等市政设施,完善标志、标牌和防护设施,打造智慧城市的前端。如今的山海关路宽敞平整,行人车道划分明细,容客能力和排水能力显著增强,独具一格的地砖和井盖让景观锦上添花。

为了方便食客及商家,项目部不仅加强了常规的安全警示措施,还在围挡中间制作便桥,方便行人通行。与店家的沟通协商是工程推进的重中之重,项目部在重要路口、商户和里分门口均预留了出入口。考虑到部分围挡挡住了店铺牌匾,施工团队专门在围挡上标注了商户店名和导航信息,项目部成立了协调办积极与各方沟通,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山海关路口的金三角吊子煨汤是老武汉人从小喝到大的品牌老店。在施工之初因对设计有不同的想法、施工影响生意等难题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经过相关部门登门收集意见,多方协调,为该店解决了排水困难、店名标记等问题,店主邓女士不仅理解了项目施工的难处,更在完成施工后激动地为项目部送上了锦旗并连连称赞:“真是有良心的企业!”

后续项目将对胜利街及附近其他8条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改造后的道路将进一步提升片区形象和功能品质,完善区域配套设施,展现汉口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彰显区域优势和历史文化积淀,推动文旅提升。而脱胎换骨的山海关路将承载更多的游客居民,传递更长久的武汉美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