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记者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云南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着力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10个标志性战役。2022年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盯年度重点目标任务,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云南省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3年1—7月,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92.6%,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为1.0%,同比减少1个百分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2%,较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2022年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满意程度为93.96%,同比上升1.96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上升。
突出精准治污,强化源头管控,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组织开展2023年春夏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坚持“以日保月,以月保年”,强化精准化监测,加强预测预报、督促指导,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
(资料图片)
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不断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着力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加大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力度。今年上半年共注销淘汰28451辆,较上年同期增加48.4%;加强机动车检验、黑烟车遥感监测和机动车排放监管信息共享,柴油货车监督抽测排放合格率达90%以上,车用柴油和尿素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同时,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工地和城市道路扬尘污染治理“百日行动”,扬尘治理成效明显,扬尘污染问题举报数量明显下降。
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着力“保好水、治差水、护饮水”。深入推进“湖泊革命”,严格“两线三区”管控,全面落实“三治一改善”治湖要求,深入实施清水净湖巩固提升行动,不断巩固改善九大高原湖泊水质。
加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开展长江“三磷”整治和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强化珠江流域总磷超标治理,协同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赤水河水质连续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
全力打好重度污染水体脱劣攻坚战,组织召开全省水环境质量提升工作现场会,推进劣Ⅴ类断面“清零”集中攻坚。加快补齐“两污”治理短板,开展城镇生活污水垃圾三年行动。今年上半年开工新建及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6座,完成排水管网新建改造1232.2公里,12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产运行。
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制定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以整县推进为主要路径,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制定印发相关技术指南,探索建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绿色技术,带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和粪污处置,持续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深入开展农用地涉镉等重金属污染防治,多措并举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措施,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69%。稳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无废城市”建设和新污染物治理。
开展高黎贡山生态状况动态评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和问题排查整治。积极推动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等国家公园创建,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出台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3%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持续抓好“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开展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核查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以城镇、社区、乡村等为重点,大力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完成营造林430万亩、退耕还林8.3万亩,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均位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全省还将继续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各项目标任务,推动污染防治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云南实践,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有力支撑。
云南网记者杨萍实习生马官雪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