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情况继续保持去年末以来的良好势头,吞吐量累计达到35.7万标箱,同比增长26.0%。


【资料图】

在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今年一季度,浙江内河集装箱运力规模稳步增加,运输网络拓展优化,海河联运持续发力,各项指标较去年同期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迎来“开门红”。

多项指标实现新突破

今年一季度,浙江新增“济宁—太仓—乍浦”“乍浦—泰州”两条航线,成功实现了内河水运货物“南北相通”。截至3月底,浙江省内集装箱运输企业运营的总航线数达到47条。

一季度,浙江省内河集装箱运输企业根据区域运输特点,持续对运营的航线数量进行优化改进,航线范围辐射至省外上海、江苏、山东等地。

伴随新航线不断增长而来的,还有运力和船舶的结构优化。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航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浙江全省共有内河集装箱运输企业59家,总计拥有集装箱船(包含多用途船舶)407艘、17452标箱。与2022年底相比,内河集装箱运输企业增加3家,船舶数量增加21艘,总运力增加了1232标箱。从新增船型上来看,一季度新增船型大小以64TEU为主,集装箱运输船舶逐步从“规模速度型”向“经济效率型”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季度,浙江海河联运表现也十分亮眼,累计完成集装箱海河联运量19.1万标箱,同比增长19.4%。其中嘉兴地区累计完成集装箱海河联运量18.9万标箱,同比增长19.4%,宁波地区累计完成集装箱海河联运量2111标箱,同比增长19.5%。

“一季度‘开门红’来之不易,在政府大力支持、基建扩容提质、企业抢抓机遇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浙江内河集装箱运输得以持续走稳向上。”在分析浙江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时,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航运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加快推进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建设,内河部分地区货主企业加大业务拓展力度,且受益于运费补贴增加,水运综合成本优势提升,货主企业“散改集”意愿增加,全省集装箱吞吐量实现高速增长。

成长烦恼有待消解

尽管一季度迎来了“开门红”,可从长远来看,浙江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仍有诸多掣肘。

进入2023年,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世贸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1%,较2022年放缓2.5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从去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已经转变为当前的外需走弱、订单下降。“不少企业反映订单减少,下单延迟,大单变小,长单变短等问题。”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航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外贸需求的放缓,导致外贸集装箱运输市场缺乏增长动力,港航物流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

浙江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既要正视外部压力,也要消除内部梗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浙江省加快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航道通航条件大大改善,但受桥梁净空、航道尺度等限制,部分航道三层集装箱仍无法通行。如浙北主航道超40座跨航桥梁净高较低,通航集装箱船舶以36标箱为主,运输效率和成本优势没有得到凸显,大大制约了浙北集装箱海河联运的发展。

补齐短板向未来

杭平申线、京杭运河“四改三”、丁诸线航道已基本建成,嘉兴“三横三纵一通道”高等级航道网全面开建,京杭大运河二通道杭州段顺利贯通,浙北集装箱主通道工程、湖嘉申航道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

一系列重大水运工程,凸显浙江全力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消除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制约瓶颈的决心和魄力。今年3月,《浙江省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实施方案》也正式出台,提出要充分发挥浙江内河航运绿色低碳比较优势和海河一体特色优势,注重与产业、城市、文化的融合,推进千吨级航道建设,大力发展海河联运和集装箱运输,深化数字赋能和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同时,浙江港航还积极拓宽适箱货源腹地,引导企业合作共赢。拓展港口功能,建造和升级适应集装箱船舶的码头及配置专业的码头设施、堆场、仓库等,吸引长三角运输资源,加强江苏、安徽等地区的辐射效应。研究和提升集装箱运输扶持政策,推动政企联动,通过开展商务推介会、货主船东对接会等多途径推介水路运输优势,协调企业优化航线,为货主定制转向运输方案,引导腹地货物运输“陆改水、散改集”,如推动煤炭、砂石骨料等适箱货物“装箱走水”。

打破信息流通壁垒,加快内河数智发展,浙江港航数字化改革不断深化,为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插上“智慧”翅膀。促进物联网概念和技术在内河航运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加快内河船联网和内河港航信息化建设,并推出相应的应用程序,提高信息查询的便利性。“下一步我们还将促成多平台协调联动,打破信息流通壁垒,实现船货匹配、运力调配、船舶实时动态等信息共享。以数据驱动业务发展,助力内河集装箱运输不断升级。”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航运处相关负责人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