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我是一只军号,是中国军人身上的一块最硬的骨头……”一阵激情的音乐诗朗诵声震屋宇,荡气回肠。一群身穿草绿色军装的大姐在何宁的“指挥”下,一起进行一段微视频创作,用于庆祝“八一”建军节。

“我的部队,我的营,40多年了,我们战友已经天南地北,并不常聚会。但生命中当兵的经历,馈赠给我们太多太多!那届,我们绝大多数都是部队子女,是我军历史上最特别的一批七七年兵!”快人快语的何宁,有着东北人的爽朗。排练拍摄的间隙,何宁分享了在部队时的照片。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肩,那身65式军装映衬下的青春面庞,个个都那么阳光坚毅。

当年,那些不过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满怀着激情热血走入部队军营,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父辈手中的枪。他们中很多人,曾北御外邦爬冰卧雪、南入丛林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曾在恢复高考后成为第一批军校生……

“虽然那时我们年纪都不大,但训练时个个暗中较劲。我被分配在野战医院,就是那种战时最前沿的医院。战友们为了尽快提高医疗技能,苦练‘一针见血’技术,互相用自己的手给别人练习,每个人的手背都是密密麻麻的针眼,青一块紫一块成为司空见惯的光荣色彩。这也导致后来我的手背静脉长期不得恢复,遇到自己需要静脉输液时手上血管脆弱难寻。但我们没人叫苦叫疼,几乎人人都练就了手电光下静脉注射一针见血的过硬技术。我那时是第一批独立上岗值班的卫生员之一。”聊起往事,何宁仿佛回到当初。

新兵都要在炊事班锻炼3个月,早上3、4点就要去离宿舍一里之外的炊事班,黑灯瞎火的,她们大声唱歌壮胆;长白山采药那次,在山沟沟里钻了两个多月,大雨滂沱,怕把药材打湿了,她们宁愿自己在雨里浇着;巡回医疗,寒冬腊月坐着敞篷大卡车下部队,她们下车时腿都冻得不会走路了……后来,她们带着部队赋予的坚忍品格、踏实执着的勤奋作风,转业、复员奔赴祖国各地,用奉献续写着“最可爱的人”的下半篇文章。

1980年,由于父亲转业,何宁也复员来到葛洲坝船闸,经历了万里长江第一坝的通航、三峡工程的兴建与管理、两坝船闸破亿吨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她由一个部队卫生员转行从事档案工作,坚守“兰台”30余载。凭着坚韧执着,完成了档案大专、行政管理本科学业,多次通过省级专业考试,由一个初中生成为高级技术专家型人才,用档案、相机、文字定格下三峡通航奋进的步伐,让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档案连续成为“国家级”“省特级”单位,何宁也被系统授予“档案工作特别贡献奖”。

40年后的那个八一节,战友们通过电话、网络、新闻报道,像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般相约回到部队,留下重聚的照片……此后,每逢“八一”,她都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个生命中特别的日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