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鱼巢砖,是一块长宽高各1米的预制结构。它们看似平平无奇,但将它们整齐平铺在水底,则会营造出一座鱼虾欢腾的水下“生态乐园”。

“在645工程中,我们在戴家洲、张家洲、东流水道的非主通航汊道试点建设生态涵养试验区。”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航道创新团队成员周成成介绍,在水下铺设鱼巢砖、鱼巢排等生态设施,并设置船舶交通引导牌,长江的鱼儿有了休养生息的“新家”。

以戴家洲水道为例,航道建设者们制作了3500多个带孔鱼巢砖沉入江底,并在非航道水域放置了100万个透水框架搭建的人工珊瑚礁。“在该河段的水质鱼类资源监测中,我们连续数年发现江豚活动,保护区四大家鱼种群数量稳定。”曾经担任武安段II标项目部副经理的李平如数家珍。

“在目前国内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中,645工程首次提出生态涵养区这一概念,并形成了相关建设方法。”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航道创新团队负责人李明介绍,航道建设者在长江支汊等非通航区建设大范围的湿地,使用鱼巢砖、生态植草等新工艺、新技术改良原有环境,并配合实施鱼类增殖放流,从而打造供鱼儿繁衍、鸟儿栖息的“生活区”。

四面六边型透水框架

大批候鸟在工程水域栖息

“实际上,生态涵养区的概念在陆地上已经运用一段时间了,但在645工程中建设生态涵养区,对我们而言是个挑战。”周成成介绍,在645工程建设中,团队在借鉴陆地生态涵养区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再研究,并借此不断探索更多的创新举措。

“生态涵养区将为促进长江绿色发展创造新的思路,为我国流域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新的途径。”李明介绍,645工程虽然已经竣工并投入试运行,但团队仍旧依托水生生态监测系统,制定了长期生态监测计划,系统跟踪生境修复与生态涵养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积极为生态航道、绿色航道的建设奠定基础。

“希望能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在长江上建设更多的生态涵养区,为长江的水生生物提供更多更好的家园。”李明最后说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