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七七○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七七○年至公元前四七六年,叫做春秋时代;从公元前四七五年至公元前二二一年,叫做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衰亡、封建社会刚刚兴起的时代。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文化大发展时期。当时的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军事学及体育艺术等等,都有相当发展,并且出现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等生动活泼的局面。棋艺被当时学者认为是数学的组成部分,并且在这个百花园中开放。其实,棋艺与当时的天文学、数学、军事学都有关,也可以说,它是在这些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棋艺,统称“博弈”。弈又名围棋。当时已有弈秋这样“通国之善弈者”①;博或写成德,也叫象棋,如《楚辞·招魂篇》②“菎蔽象棋”及刘向《说苑》③“燕则斗象棋”等。中国象棋一词的来源,当出自此处,决非舶来品。英人威廉认为中国不是产象国,而印度则是产象国,所以断定中国象棋从印度传入④。这个论断是不知道中国象棋一名的渊源之故。然而,我们认为当时象棋的形制,还不是今日象棋的形制,说它的渊源是可以的,但具体制度却相差很远,甚至于面目全非。所以我们只能说它是我国古代象棋的幼年时期。后世有些象棋史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象棋就已具有近代中国象棋的规模,那也是形而上学的。


(相关资料图)

(一)《楚辞·招魂篇》中的象棋

《楚辞·招魂篇》中有一段叙述象棋的形制,兹录于后:

菎蔽象棋,有六簙些。

分曹并进,遒相迫些。

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第一句,“菎蔽象棋,有六德些”,是当时的棋制。当时的棋制是由署、棋、局等三种道具组成:箸,据《西京杂记》说:“以竹为之,长六分”⑤,贵族们用菎即玉作装饰,以显珍贵,因为我国古代没有骰子,它却相当于骰子的作用,在行棋之前先要投箸;棋,是放在局上行走的象形的棋子,所谓象棋,《六臣文选·招魂》解释说:“象牙棋妙且好也”⑥即用象牙雕刻的象棋子,这就是象棋的由来;局,就是博局,又名曲道,是一种方形的棋盘。六博,由每方六个棋子组成,即一桌五散。枭是“贵”与“骁”之意,据说还是舜的祖先的图腾;如《韩非子》说:“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⑦又如《战国策》说:“博者之用枭,欲食则食”⑧。散是散卒的意思。如《战国策》说:“夫枭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夫一枭之不敌五散也明矣”⑨。按春秋战国时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所以六博棋是当时象征战斗的一种游戏。按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为六人。

第二句,“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是行棋比赛的方法。曹即偶,是指比赛时必须两人对局或两组联赛。其方法是“投六箸,行六棋。”先投箸后行棋,斗巧又斗智;“遒相迫些”就是指行棋的技巧性,相互进攻逼迫,使对方死棋。

第三句“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棋走到最后获胜的关键时刻,当投箸成“五白”,可以任意杀对方的重要棋子而取得倍胜(牟),并迸发出胜利的呼喊声。

《楚辞·招魂》是我国最早描述象棋的杰作。关于《招魂》的作者,据写《史记》的司马迁说是屈原所作,但注《楚辞》的王逸却说是屈原的弟子宋玉所作。据近人考证,认为屈原作《招魂》是招楚怀王之魂,故诗中提到的都是宫室之伟,陈设之美,女乐之富丽,肴馔之珍奇,而用玉装饰的“箸”和用象牙制的棋子,也反映了楚国宫庭生活的奢侈。如果这个推断不错的话,那么,其作品产生的年代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以前。

我们从春秋战国时六博的盛况看来,它的产生应更早于这个时代。我国古代的小说《穆天子传》说:纪元前970年的周穆王满,就是个“六博棋”迷,他跟井公下了三天棋才分胜负。在汉魏时代,这个故事被说成仙人下棋,如曹植诗云:“仙人揽六箸,对博泰山隅”。我们从汉代留下的着棋画象砖也可以证明(见图1)。

图1,汉四川画象砖“仙人六博图”

(二)战国时期古墓出土的古棋局

如果说《楚辞·招魂篇》所反映的棋制还不够具体的话,那么1975年底到1976年春考古学家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战国末期古墓中的棋局,可以与《招魂篇》互为补充,使我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博棋有更为完整的认识(见图2)。

图2,战国古墓出土的“六博棋局”

(1)棋盘为木制,长38.5厘米,宽35厘米;棋盘的正面阴刻规矩纹,并用红漆绘四个圆点。

(2)棋子为骨质,六颗,均长方形其中红色的一颗较大,长3厘米,宽1.4厘米,高1.8厘米,这就是桌棋。其余五颗涂黑,较小,长2.5厘米,宽1.2厘米,高1.7厘米,这就是散卒。

(3)箸为六根,由小竹管劈成两半片,成弧形断面,长19.5厘米,它的形状与古文献的记载基本相同,但更为形象化。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这个棋局的相对年代为秦昭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稍后于《楚辞·招魂》。

(三)象棋与六博

也许有人问:在春秋战国时期,象棋和六博是一家还是两家?回答是肯定的,只有一家。

孔子《论语》说:“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与弈是两种不同的棋戏,但博与象棋,如屈原《招魂》“菎蔽象棋,有六博些”,显然是指一家而言。在先秦的文献中,多数地方都称博,但也有单独称象棋的,如《说苑·善说篇》说孟尝君“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证。

我国近代有名的历史学家孟心史,曾写过一篇《象棋以欧制为近古说》,发表在《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十七期上,他说:“古之象棋即博棋,今之象棋行于唐代以前,由古递变而来。”又说:“象棋之名,已远溯周时而递变至此,棋之有象,由来甚早。”我认为孟心史的这个论断是符合我国象棋历史的发展规律的。

注:①《孟子》卷十一,告子章句上。见《诸子集成》第一册,460页,中华书局版。

②⑥《六臣文选注·招魂篇》卷三十三。

③刘向《说苑》引《七修类稿》卷二十五。

④周家森《象棋与棋话》第5页。世界书局民国三十二年版。

⑤葛洪《西京杂记》。引《孟子·告子章句上》,明焦循《疏》。《诸子集成》第一册,459页,中华书局版。

⑦《韩非子》卷十二,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见《诸子集成》第五册,244页,中华书局版。

⑧⑨《战国策·魏策》。引孟森《欧制象棋为近古说》。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第十七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