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碧海间,矗立在悬崖边上的白色灯塔引人注目。每当入夜,它亮起的灯光引导船舶准确进入大连港,又与东港商务区的灯火通明遥相呼应。它就是距离大连港最近的一座灯塔。本期《辽东半岛历史灯塔风采录》带您走进黄白嘴灯塔。
黄白嘴灯塔。大连航标处供图
每当说起大连港附近的灯塔,很多人第一印象是红、白灯塔,但实际上它们在航标序列中,属于灯桩,真正距离大连港最近、扼守大连港口门的是黄白嘴灯塔。
(资料图)
近百年来,这座见证并创造过历史的灯塔,始终坚守在那里。每到夜晚,灯塔工们点亮这颗“夜明珠”,为航船指引方向,也温暖了船员们的心。
优美风景中藏着沧桑历史
黄白嘴灯塔坐落在大连风景名胜区海之韵公园旁边,在“十八盘”上面的怪坡附近拐进一处小径,大约走五六百米,会看到一座红房子。它依山傍海,已经有百年的历史。这里便是黄白嘴灯塔生活区所在地了。
黄白嘴灯塔最初是日本人建的,始建于1925年,1945年日本战败后,灯塔就停止了发光,1947年苏军接管又恢复发光。1955年,灯塔由人民海军接管,1982年,正式移交大连航标区管理。
1987年,经原交通部批准后大连航标区将原灯塔拆除,电雾号亦随之拆除,并进行重建,提高了灯塔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
百年沧桑,时移世易。如今这里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黄白嘴灯塔下面的沙滩宽阔,沙质细腻,海水清澈,海岸线弯曲,景色优美。每到夏天,这里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尤其是晚上,黄白嘴灯塔的光亮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让游客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而从山顶看,茫茫大海,朝阳喷薄,海燕翔天,千帆竞渡,一派诗情画意。
但4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杂草丛生、杳无人烟、无路可走、无水可喝……
艰苦岁月铸就争先精神
说起黄白嘴灯塔的历史,没人比李玉更清楚。
李玉,曾是黄白嘴灯塔的一位灯塔工,在这里工作了40年,2019年退休。
刚来黄白嘴时,李玉只有19岁,那时是在部队。“看到这里的情况,我感到很心寒,太艰苦了!”李玉回忆说。
那时,吃水全靠山下的水井,最开始是用水泵抽上去,后来用水车运上山,水质很差,吃了后经常拉肚子。米、面、油、菜等物资要翻过三座大山花一个半小时到城里去买。
有一次,物资在运送过程中,舢板被浪打翻,包括米、面、煤在内的所有物资被抛进大海。当时是冬季,海水冰凉,但如果不抢救物资,就会没有饭吃,战士们毫不犹豫脱下衣服跳进了海中抢救物资。
“大米被海水浸泡过,晾干了之后再吃,那个滋味真是难以下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李玉感慨不已。
当时的条件虽艰苦,但灯塔工们干起工作来却毫不含糊,任何时候都勇争先进。
1990年开始,北方海区开展了航标设备大维护、大保养、大评比、大检查竞赛。黄白嘴灯塔是铜质灯器,时间久了铜锈都绿得发黑了,为了取得好名次,灯塔工从领导到普通职工都一起干,冥思苦想多道工序,才一点点把灯器给擦拭干净。
“那擦得真是比‘慈禧太后的镜子’还要亮。”时任大连航标管理站站长张树忠笑着说。
用生命守护灯塔之光
在艰苦年代,灯塔工们几乎是用生命在守护灯塔之光。
“从红房子到灯塔之间,原本没有路,只是走得多了,才形成了一条很窄的小毛道儿。”李玉说,以前每天上山开灯关灯都异常危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跌落悬崖。
他记得20世纪80年代大连经历了一场强热带风暴,海边风力达到了11、12级,人根本站不稳,眼睛也睁不开。但是越是这样的天气越是需要把灯塔点亮。
李玉等值班的3人先是尝试将石头绑在身上去开灯,但依然有被台风吹进海里的危险。最后经过商议,三个人牵手抱团,蹲下去一点点地挪到灯塔,终于将灯点亮。
不到500米的距离,他们走了将近1个多小时。开灯后,他们身上的石头还在,心里的石头却放下了。
看着现今的水泥路,记者不禁对灯塔工们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