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已发布的200个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中,有9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标准的起草,其中,绝大部分是此前批准的试点企业。其中,中国中药旗下的江阴天江药业和广东一方共起草了150个标准,是起草标准数最多的企业,三九、红日、新绿色和培力等另外4家国家试点企业分别起草了56个、40个、19个和2个标准。

除国标外,配方颗粒省级标准的发布进展也很快,其中绝大多数发布的省级标准数量都在100个以上,且目前已有11个省份发布了200个及以上的省级配方颗粒标准,再加上200个国标合计400多个,业界观点认为,400多个配方颗粒品种已能满足一家医院基本的临床组方需要。

在积极参与标准起草的同时,报备上市中药配方颗粒的企业也为数众多。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后续配方颗粒品种的国标陆续发布及企业生产的合规产品上市,中药配方颗粒有望达千亿市场,拥有三至四倍的增长空间。

中药配方颗粒频收政策“红包”

对于备受市场关注的中药配方颗粒而言,近一年来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2021年2月10日,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共同发布《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指出结束试点工作是为加强中药配方颗粒的管理,规范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中医临床需求。这也意味着中药配方颗粒20多年试点后全面放开,企业生产有了“国标”。该公告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提出要坚持中药饮片的主体地位,确保中药配方颗粒的平稳有序发展及合理规范使用。其对于中药配方颗粒未来的监管及定位做出了明确规划,高标准下行业门槛大大提升。

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认为,随着销售渠道的放开与高标准壁垒的建立,头部中药配方颗粒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光大证券研究所医药生物分析师团队此前分析认为,“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有望迎来量质齐升,利好行业龙头和产业链上游企业,中药饮片(含中药配方颗粒)免于“零加成”,随着医院和医保覆盖扩容,行业有望持续高增长。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政策具有较强延续性。早在2017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2017年9月底前,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但中药饮片除外。中药配方颗粒使用方便、有效,符合市场需求、患者需要,终端消费动力强劲,上述政策提出后,国内众多中医院增加包括中药配方颗粒在内的中药饮片的使用量,促进了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的扩张。

头部药企提速布局,也有企业谋求撤退

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国内基层医疗机构为97万家,占全部医疗卫生机构94.8%,相关公告也已经明确:中药配方颗粒可以在所有医疗机构使用。此外,随着统一标准工作和省际联采加速推进,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被认为扩容在即。多家机构预计,到2030年,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

红日药业年报显示,2021年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业务收入42.35亿元,同比增长41.60%;华润三九年报显示,处方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3.50亿元,同比增长2.76%,其中,专科和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实现快速增长;神威药业年报显示,2021年,中药配方颗粒业务销售收入6.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5%。

实际上,不少头部药企正在提速布局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公开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内,吉林敖东、精华制药、佐力药业等30多家上市公司明确布局中药配方颗粒。康跃科技2021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包括中药配方颗粒在内的中药饮片营收5.77亿元,占公司总营收44.46%。近年来,中药原料、运输等成本逐年走高,但市场对中医药信任与认可度越来越高,需求也随之增大,该公司中药板块营收仍保持了较高增幅。

有前进者就有撤退者,也有部分中药企业正在此时谋求转型。步长制药2021年半年度报告就曾表示:“目前公司正在转型,由销售型公司向科研型公司转换;由中成药向生物药、疫苗、化药、医疗器械、互联网医药转换;并逐渐由中国本土化向全球化转换。”

此前也有数据显示,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近年加工营收进入下行通道,市场仍待进一步提振。《2021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2020年,中药饮片(含中药配方颗粒)加工营收总额1781.9亿元,与上年同比下降8.6%;利润总额125.4亿元,与上年同比下降23.2%。

“中药配方颗粒属于民间消费基础好、政策青睐有加的行业,总体来看,市场十分乐观,但不排除部分药企尤其是一些中小型药厂,因自身生产工艺技术、成本管控、市场份额等原因,或无法从中再持续受益。”有行业观察人士认为。

(记者 涂端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