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各行各业绿色转型进入加速提升期。航运业行业链条长,涉及产业多,覆盖面广,且往往具有跨境运输的属性。因此,航运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不能与国内其他产业的绿色低碳一概而论,而需要综合考虑航运业的全球运营、海上运营等因素,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及竞争优势的差异。因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船长倪迪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加快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

倪迪表示,航运绿色低碳发展主要面临航运脱碳路径不明确、航运脱碳竞争加剧、产业链配套体系不完善、关键人才储备不充足问题。

目前,航运业现有的新能源替代方案,要么存在明显的不足,要么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可能,航运脱碳尚未形成较为明确的技术路径。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航运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储备等方面,由于起步晚、积累少等原因,处于不利地位,我国航运业将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同时,由于在可再生能源的选择以及标准方面存在分歧和差异,能够连通可再生资源、生产、储运和加注的全产业链供应体系尚不完善。由于新能源船舶技术门槛高、缺少大规模应用实践,船员技术培训和实操存在一定的困难,运营新能源船舶的船员等关键人才不足。

对此,倪迪建议,要明确技术路径,提升竞争实力,构建配套体系,加快人才培养。

明确技术路径方面,倪迪认为,要在全球范围内抢占发展绿色、低碳航运的先机,必须尽快明确技术路径,进而迅速形成并壮大产业规模。围绕我国“双碳”目标和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建议推动确立内河及沿海船舶能源以电动为主、远洋船舶能源以绿色甲醇为主的中期发展路径,鼓励航运上下游企业以联盟的形式,集成产业链脱碳的技术、资金等要素,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并实现技术的有序迭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未来的氢能、氨能及燃料电池等远期发展路径及技术储备。

提升竞争实力方面,倪迪建议,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坚持以联合国及国际海事组织等多边组织为主导,反对欧盟将航运纳入其碳交易体系的单边行为,积极发出绿色、低碳航运的“中国声音”,维护自身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群体的正当权益。同时,国家加大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于绿色、低碳航运产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扶持,制定经济政策鼓励高排放船舶退出市场和新建船舶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实施绿色新能源船舶优先过闸、降低车船税、港口收费等激励政策,并成立绿色航运产业基金,为包括航运、造船、港口、物流、以及减排初创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构建配套体系方面,倪迪建议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加注、充(换)电等新能源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健全建设审批流程和验收标准体系,构建便捷完善的设施网络;开展国家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支持专项工程,支持领军企业开展试点示范项目的申报,推动新能源配套设备和其他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将资金向绿色航运及配套项目倾斜,提供优惠融资条件,促进供应链绿色转型;推进船舶和港口的智能化升级,加快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航运业的应用,实现能耗的实时监控,提高碳排放监测和管理的可信度,为形成碳金融产品夯实基础。

为加快人才培养,倪迪建议相关监管机构、航运企业、科研院所、海事院校等相关单位,就新能源在规范使用、安全操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出台相关操作标准和指导意见,并开展相关的船员和业务人员培训,建立绿色航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