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由科学技术部和国家奖励工作办公室共同批准设立的“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2022年度评审结果发布公告,山东港口多项大奖尘埃落定。其中,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分公司项目《干散货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及智能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特等奖,开创国内外干散货板块智慧港口建设新模式。

顺应干散货码头从汗水经济向智慧转型发展的大趋势,山东港口在该项目的研发中,完成了干散货码头9大作业机种、32台设备的自动化升级,实现覆盖7种作业工艺、200多条流程的全自动化运行,颠覆了传统作业模式,克服了公用码头作业货种多、工艺流程复杂的难题,将一座运行了30多年的传统干散货装卸码头升级改造成全国首个全流程、全系统、全机种的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

项目内容包含自主构建了一套数据驱动的干散货码头业务流程体系,研发了卸船机、门机、装车机等多种设备自动协同管控新模式,实现了码头生产全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运行,保障了职工本质安全;研制了火车车厢清扫机器人、研发了装车楼自动装车系统,构建了一条火车自动牵引、精准的车型识别、装车过程中的动态清扫、余料集中收集处理、自动精准配料和快速自动定量装车的全流程自动化装车线;开发了智能管控平台,打造出智慧调度、设备控制、智慧库场三大交互系统,通过船舶计划、库场计划、作业计划的智能推优,合理安排泊位、作业流程、机械设备、库场等生产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突破了干散货码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开发了大型设备和皮带无人巡检系统,提高了码头安全保障能力。通过四大创新手段解决了干散货码头“环保污染大、职工劳动强度大、智能化程度低、安全风险高”的四个行业难点,构建了干散货码头自动化全流程智慧管控模式。

这是确保安全生产,推动传统码头安全风险由高位向低位转型的自我革命。青岛港前港分公司共有65公里皮带流程,需200人昼夜现场巡视维护,由于作业工况复杂、人机配合多,是安全事故易发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难点、痛点,项目组开发“电子眼”、听觉分析系统、电子测温代替传统人工巡检,在全国干散货码头中率先撤销皮带现场巡检岗位,彻底实现人机分离、消除安全风险。

这是降低劳动强度,推动传统码头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自我革命。项目中选取青岛港小港池码头为示范点,通过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干散货智慧码头,把人员从高强度的现场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小港池区域人员压减50%,劳动力水平显著提升。

这是提升效率质量,推动传统码头由分散管理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型的自我革命。效率就是生命,更高的效率意味着更低的费用、更高的船舶周转率,这对于船东货主而言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该项目研发的“码头智慧管理平台”,能够实时采集各类数据,自动推优生产计划,合理调配码头资源,较人工制定生产方案效率提升50%以上;装车楼自动装车效率赶超人工平均效率5%,火车装车满载率提升1个百分点;“大型机械自动对位”较人工对位耗时降低50%,实现了干散货码头的集约高效管理。

这是实现体面劳动,推动传统码头工人由艰苦作业环境向“白领”“金领”转型的自我革命。通过干散货智慧码头建设,码头工人从风吹、日晒、扬尘的艰苦现场,走进控制室里看监控、点鼠标、按按钮,改变了以往的旧面貌,挺起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脊梁,让广大一线职工干劲更足、创新热情更高、归属感更强。

据了解,该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青岛港干散货码头工艺流程和设备改造及运营,目前已实现作业效率提升超20%、小港池区域人员压减近50%,同时,通过公转铁、油改电等方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1000多吨,流程节能超20%、降低货物搬倒150余万吨。项目自投入使用以来,完成超过3700万吨干散货全流程自动化装卸生产作业,实现收益8284万元,节省人工、能源等成本6848万元,节支增效成果显著。

推荐内容